雍正情迷“明珠鲍鱼”

雍正情迷“明珠鲍鱼”

纵观千年的饮食发展,不管在哪个时期,宫廷饮食始终代表着时代烹饪的最高水准。而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宫廷膳食不仅是当时烹饪最高水平的体现,也是历代王朝中的顶尖代表,它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精华,融合并创新了各大民族的饮食特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由于时间的关系,清代皇家饮食受明代影响最深,比如健康至上、注重养生,膳食机构众多、细分明确等,当然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忌食狗肉、菜系合并、筵席众多、因人配餐。

所谓因人配餐,指的是帝后口味各异,因此配餐的形式以及种类也都不同,比如溥仪对西餐感兴趣,就设置了专门的西餐厨房;光绪喜欢海鲜,顿顿都有鱼翅、海参、海蜇;乾隆注重养生,膳食粗细搭配,御膳房常备粗粮野菜以及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

至于大名鼎鼎的雍正帝,对饮食并不十分讲究,与之相关的饮食之事大多只是与他的“声色犬马”相关。

都说乾隆风流,雍正才是真的“放浪”。电视剧《雍正王朝》曾大力渲染雍正勤于政务、饮食节俭,呈现出来一个接近完美的皇帝形象,实际上,史料中记载的雍正爷却大相径庭,他虽是个工作狂,但也对声色犬马兴趣颇浓。比如,非常喜欢养狗,不仅亲自遛狗做狗笼,还曾为养的四条狗在每日食材清单上专门加了二斤四两牛肉作为狗粮,这在《国朝宫史》及《钦定大清会典》中有相关记载;为缓解压力常常饮酒作乐,以至于发展到了酗酒的地步,还命人秘密寻来宁夏羊羔酒;对黑色情有独钟,让工匠制作了很多黑色调为主颜色的器物,包括用膳时的一些器皿餐具。

清代宫廷菜肴中还有一道名菜与雍正爷的好色有关,那便是明珠鲍鱼,也称红梅珠香。

雍正还未登基时,风流的性情就已成性,有一次,他到民间游玩,在河南一个小渔庄邂逅了一位渔家姑娘冯艳珠。雍正被其清新脱俗的美貌吸引,而艳珠也倾心于他的风度翩翩,两人情定三生,缠绵多日。后来雍正得到诏令回宫,临走时向艳珠起誓不多时日就会回来找她。

清·佚名  《胤禛行乐图册·寒江垂钓》

清·改琦  金鼎和羹图
115.4厘米×54.6厘米。金鼎,即黄金做的炊具,用来煮食物。和羹,即配以不同调味品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由此可见,古人对于不同口味饮食的需求。

清·邹一桂 白梅山茶图
山茶花以花见长,花多姿多彩,叶子不能吃。茶树以叶子见长,花白色、单瓣、小朵,很平淡,每年10、11月开花结果,人类需要的就是茶树的叶子进行制茶,就限制茶树的花果生长,在栽培上有一项工作就是摘除花果。

雍正回到宫中后就做了皇帝,忙于皇室内部的纷争和繁杂的政务,把艳珠姑娘抛在了脑后,忘了个干净。话分两头,雍正离开后,艳珠姑娘就一直在家等着爱郎的消息,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艳珠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雍正也没有回来。几年后,艳珠看两个孩子已经长大,就变卖了家产,携儿带女,揣着雍正留给她的信物踏上了进京之路。到了京城后,艳珠才发现偌大的京城,自己又人生地不熟,仅凭信物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不过她没有放弃,先找了家客栈安定了下来,边谋生边打听。

当得知自己的心上人竟是当今天子时,艳珠又惊喜又愤恨,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她知道见皇帝并非易事,仅凭自己恐怕行不通。后来,她打听到自己落脚的客栈老板和宫里的御厨有来往,便恳求老板帮忙与御厨相见。

听了艳珠的遭遇,御厨很是同情,答应助她一臂之力。一天,御厨将自己烹制好的一道新菜呈给了雍正,雍正吃后觉得味道独特,就把御厨叫来询问是什么,御厨说名为掌上明珠鲍鱼。雍正听到这名字,心里一惊猛然回忆起那句“日后生子名包玉,生女叫明珠”的话。御厨见状,趁机将冯艳珠到京城寻夫的事情讲了出来,雍正听后,回忆起与艳珠的种种过往深有感触,随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艳珠及儿女接到了宫中。

此后,“明珠鲍鱼”就成了宫廷菜单中的一员,并作为豫菜流传到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