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醋鱼两日食
分裂、战乱在阻碍社会进步的同时,对饮食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大一统、强盛的帝国则为宫廷膳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过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宋朝在稍事休养后恢复了几分盛唐的风采,这亦体现在其宫廷饮食上。
宋代的宫廷饮食,同样以穷奢极欲著称。中唐之后,饮茶之风盛行,到宋代时,御茶珍品不计其数,皇室还崇尚西域食法,爱摆宴席,宫中宴会接连不断,大臣、内官献食成风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宋会要辑稿·方域四》中有过统计,北宋的宋神宗喜吃羊肉,某一年,皇宫每天仅羊肉的消耗量就达到了将近一千斤,其晚年沉溺于歌舞升平,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
宋朝时,皇宫内管理皇家膳食的宫人名叫“司膳内人”,由这司膳内人记录的一份宋皇宫菜单《玉食批》再现了宫廷膳食的繁多和名贵,原文如下:
偶败箧中得上每日赐太子玉食批数纸,司膳内人所书也。如酒醋三腰子、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熸石首鱼、土步辣羹、海盐蛇鲊、煎三色鲊、煎卧乌、熓湖鱼、糊炒田鸡、鸡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鱼、蝤蛑签、麂膊、浮助酒蟹、江瑶、青虾辣羹、燕鱼干鱼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臊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脑子、清汁熰胡鱼、肚儿辣羹、酒炊淮白鱼。
不过,在皇室日常膳食普遍豪奢的情况下,宋王朝也有不一样的帝王,《经筵玉音问答》中对南宋皇帝宋孝宗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南宋隆兴元年五月三日晚,宋孝宗于后殿内阁中宴请经筵官胡铨。当时,桌子上只有几道菜,且都不是什么名贵食材,其中有一道“胡椒醋子鱼”,宋孝宗特地邀请胡铨品尝,并告诉他:“子鱼甚佳,朕每日调和一尾,可以吃两日饭。盖此味若以佳料和之,可以数日无馁腐之患。”意思就是,这道胡椒醋子鱼味道特别好,朕每天让御膳房调制一尾,可以连着吃两天,而且如果这道菜用好的调料调和,可以放置好几天都不会腐烂。
元·吴镇 渔父图卷
33厘米×651.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描绘的是宽广的江面,江雾缥缈,渔人撑船往来,给人以静谧、远离尘嚣之感。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并且,在古代吃鱼也是非常盛行的一件事,鱼的美味带动了古代捕鱼业的发展。如范仲淹的名诗《江上渔者》中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吃鱼的热爱程度。
一尾鱼吃两天甚至更久,对于一个皇帝,可以说是节俭之至了。胡铨听后被孝宗的简朴作风深深打动,感慨地说道:“陛下贵极天子,而节俭如此,真尧舜再生。”孝宗又说:“向侍太上时,见太上吃饭,不过吃得一二百钱物。朕于此时固已有节俭之志矣。此时秦桧方专权,其家人一二百钱物,方过得一日。”孝宗表示自己的节俭是从太上皇即宋高宗身上学来的,高宗平时吃饭,每餐仅需一二百文钱,和秦桧的仆人相差无几。
孝宗口中的宋高宗,在饮食上更为“接地气”,不爱饕餮盛宴,却对市井杂食青睐有加,《西湖游览志余》中有云:“上皇宣索市食,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臟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数种。”
除了以上两位宋朝皇帝,宋仁宗和宋徽宗在饮食方面也相对节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徽宗一次寿宴的情景,当时亲王宰相、文武百官、外国使者都参加了,可徽宗却让御厨做了十分简单的菜品:每张桌案上,摆着“环饼、油饼、枣塔”“次列果子”,只有辽国使者的餐桌上多了“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不过,北宋到了后期,饮食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为简朴的宋徽宗也开始“常膳百品”,远超其祖。
当然了,仅凭这几位皇帝被记录下来的几次节俭之风并不能挽回整个宋王朝奢靡的坏名声,不过他们却让后人见识了与众不同的皇帝形象和宫廷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