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里的救世传说

腊八节里的救世传说

古人有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传统,因此每个传统节日基本上都会有与天地、神灵相关的神话传说,腊八节自然也不例外。与腊八节相关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流传最为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牧女施粥救佛祖。

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王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二十九岁那年的一天,王子在宫中听到外面传来的一阵笛声,莫名产生了一种悲伤的感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出了宫门。

医士及各种药摊(组图)清末外销画
这是一组清代的医治图,以中草药为基础的中医发展到了清代已经非常成熟,患病的人来看病、抓药、煎药、喝药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景象。中草药的种植、制药及售卖也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链。

宫外,战乱不休,哀鸿遍野,人们流离失所,大量的平民饱受着饥饿和病痛的折磨。王子从未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一时间怔在了原地。这时,几个人抬着一位老者的尸体从他身旁走过,王子看着老者枯瘦如柴的身体和满是痛苦的脸,心中的悲伤更重了。

王子步履沉重地走回宫中,脑海里惨淡的场景挥之不去,随之产生了解救天下众生的想法。不久后,王子向父母辞行,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踏上了寻求人生真谛和生死解脱的征程。

当时,印度一带盛行苦行的修炼方式,僧人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还时常会故意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如躺在钉板或热炭上,来锻炼耐力,克制欲望。王子也加入了苦行僧的行列,经过六年苦修,他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但却并未有任何收获,王子意识到苦修不是解除痛苦的正确方式,于是决定放弃。

他起身想要到河边喝些水却因体力不支一头栽到了地上,这时,一位牧女拿出一碗粥,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下。王子吃过粥,体力有所恢复,心中也若有所思,他坐到岸边的一棵毕波罗树下,闭眼沉思,许下誓言:“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

七天七夜后,王子猛然睁开双眼,豁然大悟,破解了人生痛苦之谜,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真谛,顿悟成佛。

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后世称之为“佛成道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起来,各地寺庙兴建,敬佛活动也越来越多,但腊八煮粥敬佛一直以来都是僧侣和信佛之人非常重视的活动。在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仪式,还会效仿牧女在佛前供献“乳糜”。后来腊八节逐渐从佛教走向民间,成为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天都会喝腊八粥。

至于腊八节何时在中国社会形成定制,目前并没有详考,不过其流行始于宋朝,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也是在宋朝时兴起的。宋代粥品的种类和花样极多,《圣济总录》收录的粥方就有一百三十多种,腊八粥也在其中。

在中国,粥伴米而生,比饭出现得更早,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粥抵御过原始社会的饥馑,陪伴过底层民众的穷苦,也点缀过钟鼎之家的富贵,是充饥御寒的良品,也是延年益寿的补品。

关于粥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新石器时期的半坡村遗址中出土的煮粥炊具“蒂”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记录的真实可靠。粥古时写作“鬻”,也有“飦”“糜”等的称法,如《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饘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广韵·屋韵》:“粥,糜也。”唐人孔颖达《疏》:“厚者曰糜,淖者曰鬻。”

古人还会将药材和谷米放在一起熬制成药粥,这种做法起源自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记载了西汉名医以“火齐粥”为齐王治病的事件,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很多药、米合用的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