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牙的创新

易牙的创新

尽管周人用“贪吃酗酒”来讽刺商朝人的贪吃做派,但美食当前,谁又能抵挡得住诱惑呢?周代,人们对吃的讲究并不比商朝逊色,在延续的同时也做了更多改进。

和商朝相比,周代在食材种类、用餐器具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加工烹饪等做法更为精细考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其膳食上的最大进步在于开创了“油烹”,老子《道德经》中有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过,动物油在当时非常珍贵,这种做法也仅限于贵族。当然,那时的油烹和现在的炒是不同的,指的是用刀具将原料切成小块放在铜板上加入动物油脂,更接近于煎。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显现出了四大菜系的雏形。说到春秋饮食发展,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被厨师们称为祖师爷的易牙。

商晚期至西周初  冉爵
商代用于盛酒的酒器。爵,直壁,深腹,圆底,三尖锥形足,流口间有二菌状立柱,双柱不等高,柱顶作涡纹,流口边缘厚薄一致,流与尾的长度比例接近,二者连成一道圆滑曲线,上饰牛首纹,腹上部饰一周双身兽面纹。

易牙也作狄牙,出生于齐国彭城,善烹饪,技艺高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大厨,也是齐桓公的宠臣。

作为齐桓公的近臣和御厨,易牙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用美味讨好君主。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这本是一句戏言,但易牙却不这么想,他要抓住一切机会博得桓公欢心。可人肉要从哪里弄呢?国君九五之尊,绝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后来,易牙看到自己4岁的儿子,就用儿子的肉为桓公炖了一锅汤。午膳上,桓公喝到一小金鼎鲜美但从未尝过的肉汤,就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桓公听后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用的行为感动,认为易牙忠君胜过亲爱骨肉,从此宠信易牙。

战国  鸟兽盖敦
敦,平顶盖、鼓腹、环耳,盖上有五只鸟兽立雕,耳作兽首形。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战国  兽首盉
是用来调和酒、水的器具。盉,即调味之意。古人在饮酒的口味上也有不同需求,有的需要浓一些,有的需要淡一些,此器皿即为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之用。最早出现于夏朝,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 瓦纹豆盖
豆,圆口、兽首衔环耳、三足。腹饰瓦纹,足饰立姿兽形。是战国时期用来盛放肉酱、腌菜等调味品的食器。是祭祀中的一种礼器。

战国  嵌松绿石金属丝牺尊
牺尊高28.5厘米,重5.21千克。此器物器表局部嵌金银松绿石牺尊,整体作动物造型,全器以金属丝镶嵌勾连云雷纹,以绿松石镶嵌眉毛,颈部为贝纹项圈,背部开孔以纳酒,口部有流以倾酒。牺尊整体浑圆、细致而生动,像一尊神兽。古代盛酒的礼器一共有六尊:牺尊、象尊、箸尊、壶尊、大尊和山尊。这类动物造型的容器可能即《周礼·司尊彝》所记载的牺尊一类器物,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礼制要求。

当然,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易牙烹子献糜的愚忠也不提倡,但他在饮食方面的创造之举却不能忽视。

作为一个厨师,易牙对味道非常敏感,在调味方面很有心得,当时几乎无人可及,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说的是易牙通过水、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此外,易牙还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造了疗养菜。

不过,调味固然重要,但原料和做法才是根本,在精良的食材和讲究的烹饪之下,调味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时期,人们对粮食作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运用碾盘、杵臼等进行的粗加工,不仅费时费力,也不能将壳去净,因此没有得到普及。到了周代,人们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发明了谷物初加工的“先进工具”——石磨,由小面积的碾到大面积的磨,加工的速度上去了,质量也提高了,谷物加工品口感也更加细腻。与谷物相比,肉类的加工更加细致,尤其是贵族,他们所食用的肉从最初的选割到后期的烹制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在选肉方面,周人已经完全懂得如何选择健壮无病、没有特殊腥臊异味的禽畜,还能根据不同部位实施不同的切割和制作方式。

在正式开吃的环节,才是周人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在鬲上加了盖子,吃够了油腻之物时,可以煲汤熬粥;他们还会用蒸锅蒸饭和肉,再在上面淋一层浓稠的酱料,做一份香喷喷的盖浇饭;在一些大型宴会上,周人还会架起青铜鼎,加入适量的水和食材,煮开了围着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火锅……

在这眼花缭乱的吃法下,周代宫廷八珍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周八珍即八种名贵食材的吃法,包括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捣珍(烧牛、鹿里脊)、渍珍(酒糖牛羊肉)、熬珍(类似五香牛肉干)和肝膋(网油烤狗肝)。

“八珍”的出现,使得烹饪的艺术性得以凸显,开创了多种制作菜肴的烹饪之法,为后世菜品的丰富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