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播音主持为专业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同样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新兴性等特点。所以,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交叉性与独立性
在不同学科基础上交叉形成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具备交叉性,但它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都与播音与主持艺术具有某些相关性,有着学科上的渗透和交融。但是交融的部分一定是对传播有用的部分,否则就将被舍弃。譬如,当人们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具有某些新闻性的时候,就应该指出哪一部分是具有新闻性的,而不能把文艺类或服务类节目的播音主持都看成有新闻性。再如,在把播音看作语言艺术时,就应该指出,它指的是语言表达手段,而不是表达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是两种概念,不可混淆。这就如同可以把新闻语言看作艺术手段,但不能说新闻语言是艺术形式一样。因为形式必须与内容一致,并为内容服务。
所以,在强调学科的交叉性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有所保留。把具有实践价值的部分汇集起来形成严谨的科学内涵。内涵过大、过满,外延就会褊狭、偏颇,难以自圆其说。播音与主持艺术应该具有严谨的科学概念、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坚实的学科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有效统一的学科内容和表达方式,因此它应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二)应用性与理论性
应用学科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的科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但它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它固然是通过直接服务于广播电视新媒体实践获得生命活力,但同时,它也有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价值。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对专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合理阐释,既能“知往”,也能“鉴来”。而且,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更应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实践操作层面。
(三)新兴性与继承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成学立说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总结的并不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现象,主要还是“人民广播的发展史”,也就是起源于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电视发展史。但是无论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中国还存在着其他广播电视的客观事实。世界上也存在着很多极具研究价值的广播电视发展经验,这些都被我们忽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主要就是指被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如果只局限在局部的、个别的经验范畴里,就会导致这门学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建构历程中对优秀学术传统的继承必不可少,也只有在合理继承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创新。
(四)社会性与人文性
从根本上说,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它的功能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播音主持工作就是一项社会工作。从业者需要和人打交道,学会与各类社会群体和各种人物交流和沟通,这种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广播电视受众,不仅把播音员、主持人看作公众人物,也把他们看作文化人物,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当然,理论的认识从来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些问题,就是说播音与主持艺术理论还在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拓宽学科视野,依托成熟的理论(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等)来改造和完善播音学科体系。这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思想方法上更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本章主要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关系的概要性论述。要说明“播音艺术”与“主持艺术”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借助语言学和传播学的最新理论来加以研究和分析,并尽可能用实践中的例证加以说明。这与过去仅仅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着手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这样的研究摆脱了那种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注重从实践的、辩证的角度来分析“播音”与“主持”的内涵,既兼顾国情,也顺应潮流;既着重现状,也展望未来。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符合现代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大家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1] 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47.
[2] 谢静,张国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本刊编辑部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研讨[J].新闻大学,1996(30).
[3] 阎玉.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