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媒体语境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语言环境。“语言交际总是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语言总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着的。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12]语言环境中,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前言后语的关系。播音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语言行为,广播电视新媒体语境是在媒介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受到广播电视规律制约的一种语言环境。不同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语境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节目形态。
一、广播电视新媒体语境的构成要素
早在1932年,陈望道先生就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词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3]他在书中提出了“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在播音主持中,“何故”指说的目的,“何事”指说的事项,“何人”指认清是谁对谁说,“何地”指在什么场合说,“何时”指在什么时间说,“何如”指怎样说。
(一)何故
现代电子传播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具体的节目内容为受众服务,这些内容包括新闻时政、社会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这便是广播电视新媒体基本的社会功能。所有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都是依据各自的节目宗旨来营造节目情境的。新闻时政节目就是向受众提供新鲜、真实、准确的客观事实,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力量在于用事实说话。要实现这样的传播目的,就必须依托现实的、客观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真实感、新鲜感,以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社会教育是发挥传媒教化功能的主要手段,它通过信息、意见、知识和情趣等方面的传播起到淳化民风、启迪民智的作用。这类节目就需要创造生动、直观的情境给人以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使受众心悦诚服。文化娱乐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文化娱乐节目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总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有效的生活指导。这些正是广播电视新媒体服务类节目的宗旨。但什么样的服务才是有效、有益的呢?除了应根据受众的实际需要提供应时、急需的信息以外,节目还需要创造一种“充满关爱,互帮互谅”的社会氛围,给人以温馨感和信任感。
(二)何事
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形式必须适应内容的需要,这是必须恪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播音的内容要素来看,主要包括新闻类、艺术类和服务类三大类。每一大类中还可以分出许多小类,譬如,新闻类中有消息、通讯、评论等;艺术类中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服务类中有气象、广告、金融信息等。每一类内容中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播音员要根据具体内容营造不同的语境。譬如,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业是永恒的。
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漫长的征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邓——小——平
——一个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这样的内容力求表现中国普通老百姓对邓小平的深情怀念,对他为党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表示衷心感谢。因此,这样的内容需要讴歌式的氛围,需要一种深情隽永的语言表达形式。
再如,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轻风夜话》节目中,主持人有这样一段开场白:
晚上好!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轻风夜话》节目又和您见面了!我是节目主持人××,非常高兴又能够与您在空中相逢。同时,我还要代表今天晚上的导播××,感谢您来收听由我为您主持的节目。听众朋友,我们常说“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的确,在《轻风夜话》节目中,爱情和婚姻也是我们大家经常探讨的话题。有人说“婚姻”是人生成熟的起点,也有人说“婚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从中人人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尽管如此,走进婚姻大门的人仍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不过抱怨归抱怨,走进“婚姻”大门的人还会告诉你,不结婚你会后悔一辈子,结了婚如果你不珍惜它,仍将后悔一辈子。听众朋友,您说是这样吗?[14]
爱情和婚姻是个人隐私,采用“夜话”的方式畅叙衷肠,娓娓道来,十分恰当,既能够让人静心思考,还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
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内容需要创造相应的语言环境,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何人
语言是用于思想交流的,不仅要讲求传情达意的清晰、准确,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并乐于接受。孔子曾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毛泽东也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这些都说明接受对象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只有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意愿、需求、兴趣和理解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语言效果,实现积极有效的交流。
一直以来,无论广播还是电视,都把收听、收视率看作衡量自己社会价值的重要尺度。或者说,以吸引受众对象的多少来决定节目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同一社会群体的人们,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有着大体相同的选择取向,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媒体提供的信息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反应就会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特点、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造成的。
法国广播公司开设了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广播的电台,每天播出约十个小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深受法国老年人的喜爱。老年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开心的事,都愿意向电台倾诉。许多法国老年人在谈到老年电台时都赞不绝口,认为这家电台是他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英国广播公司则在2002年开设了两个儿童频道:为6岁至13岁学龄儿童开设的CBBC和为学前儿童开设的CBeebies。这两个频道全都不播广告,并播放大量的原创节目。我国电台、电视台也有类似的做法。譬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一直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是老年人最为钟情的一个节目,妇女们则把《半边天》看作自己的节目……按照不同对象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节目形式和言语方式,已经成为各个传媒机构普遍的做法。
以职业特点为对象的节目也并不少见,譬如“农民节目”“解放军节目”“工人节目”等。国外的一些媒体分得更细,还有专门对警察、宗教信徒、司机等进行广播的节目。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职业为特征的对象性节目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阶层为划分依据的节目。在现代社会结构中,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价值取向,了解他们的切身利益是加强语言针对性的主要依据。
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根据对方的文化水平调整话语方式。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更应该注意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文言词语和专业术语。阐述较深奥的道理时,应尽量做形象化的说明;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话语应准确、严密,恰当使用一些文言词语、专业术语,能使语言精练有力。在一些国家,大众传媒明确要求针对不同受众的文化水平进行有效宣传。据说,美国之音把国外收听广播并进行思考的上层人士作为主要宣传对象;英国广播公司把国外“不相信本国广播和报纸的知识分子”作为主要宣传对象;苏联莫斯科电台公开说,它“对外广播的对象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没有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劳动人民”。但从实际情况看,莫斯科电台的对外广播对象是根据地区和国家的情况而有所区别的:对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把当地能左右舆论的上层人士当作主要宣传对象,而对亚非拉等广大落后地区,它则把“既不会读又不会写的那些人”当作主要宣传对象。对象不同,宣传内容、手法也不一样。[15]
此外,对象的价值观念、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都是我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美国有一位名叫萨拉里圭的西班牙语节目主持人,她拥有来自美国、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亿多观众,她的节目话题主要反映迈阿密拉丁人社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一些全球热议或敏感的话题,并邀请各国各民族的嘉宾参加。人们赞扬萨拉里圭从不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而限制自己的节目主题,因而她的节目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随着广电新媒体分众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节目对象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这也为我们把握语境,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方便。
(四)何地
任何一种语言要较好地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除了内容正确、逻辑分明、语言清晰以外,还必须顺应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谁用演说家或教师的口吻和一个家庭成员谈话,人们一定会觉得可笑。同样,在现代家庭中,人们收听、收看广电新媒体,也不会喜欢那种模式化的、固定的“播音腔调”。尽管说得字正腔圆,大家也难以接受,甚至反感。要克服这种情况就必须充分了解广电新媒体所处的环境特点。广电新媒体的语言环境极为特殊,它由两部分组成:媒介的发送信息环境和受众的接收信息环境。从发送端来说,场合地点相对固定;而收受端则难以确定,经常是流动的、不固定的。
发送端的场合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演播室内,另一种则是在演播室外的自然情境发生地。演播室内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把外界情境引入室内;也可以在室内“造景”,按照不同的节目要求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创造“虚拟演播室”;还可以在演播室内安排小乐队、刻意布置环境来制造气氛等。美国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节目叫作《拉里·金直播》,这个节目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频繁使用“双视窗”。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播出方式。“双视窗使观众看到不同地点、不同现场的嘉宾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进行对话,这当然得益于直播的优势,但双视窗的形式能使这种共时性表现得更加直接、直观。不仅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共时对话,也让观众边观察边思考,一同参与谈话过程。这种‘主演播室+双视窗+各地直播室’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拉里·金直播》的节目特色……嘉宾之间通过个人所在直播室内的电视屏幕相互对话,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在时间上保证了同时进行,这种异地分设,多点对答的直播方式,令无数观众为之着迷。”[16]广播史中也记载了1933年3月12日、5月7日、7月24日、10月2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广播中发表的四次演讲——炉边谈话,它被标榜为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里程碑,主要就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总统正襟危坐发表演讲的惯例,而采取了一种轻松、自然、亲切的谈话方式,“好似坐在人们的客厅里举行家庭讨论会一样”。颇具权威性的《美国新闻史》一书评价说:“作为一位常在电台发表讲话的总统,FDR(罗斯福全名的英文缩写)能够用自己那传递真诚的嗓音,表达一种给人安慰、让人放心的感觉。他的‘炉边谈话’如实反映了这一点。”[17]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演播室是固定的,但是环境氛围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演播室的环境氛围来适应不同的节目和话题,本来就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应有之义。演播室外的报道活动,主要就是指现场报道、实况转播、人物访谈等,这种报道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真实感和现场感。社会环境和自然情境往往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们和语言一起表现真情实况,以此增加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收受端的环境千差万别。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收受环境呈现出“分散、近体、随意”的特点。过去那种群聚性地收看、收听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分散”指的是在人均收听、收视工具增加的情况下,收受方式更加个体化;“近体”是分散的必然结果,人们收听、收看的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成为“随身听”;“随意”是指收受工具成为个人的专用工具,选择余地增大,收受方式更加个性化。一些国家的广播公司不仅了解公众的收听、收看时间,而且十分注意了解接收工具在家庭中的分布情况和放置地点。譬如收音机、电视机,放在客厅或书房的有多少,放在卧室的有多少,放在厨房的有多少等,使播发人清楚地了解受众所处的语言环境,以便根据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对象随时调整播出内容乃至口气和语调等,争取最好的传播效果。
把“发送端环境”和“收受端环境”联结起来就成了“通过发射装置、互联网等传送载有信息的声音、图像供受众收听、收看。为了加强传者与受者的感情交流,增强说与听的对象感、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就必须使传者和受者处在一个虚设的交谈环境中”[18]。可以说,广电新媒体节目形式的创新,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节目场景的合理调度和巧妙运用,当然它对主持人的语言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五)何时
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是线性传播,即按时间顺序播出节目。这里的时间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时代、时节、时段。
语言的使用总会留下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如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思潮等。它们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支配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这种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定使用的语言材料,二是决定使用语言材料的方式。例如,《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1948年9月24日,我所在的部队正在向北宁线进军,广播中播送着各战场一个胜利紧接一个胜利的消息。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山村里收听到华东野战军攻入济南的捷报。当晚,广播员向我们报告了济南外围歼敌六万、我军正展开杀敌竞赛的消息和通讯,报告了我军攻入城内正在进行激烈巷战的消息。深夜,当结束播音的时候,广播员向我们道了‘晚安’,告诉大家第二天再收听济南战役的最后消息。当时大家谁也不肯走,坐在收音机旁边,静听着它的沙沙声响……按照惯例,这种等待是没有用的。但是谁知收音机中竟又传出了我们熟悉的广播员的声音,她破例重喊起呼号,激动地报告了济南解放的消息。显然她不能平静地广播了,简直是欢呼。当夜,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部队,‘学习华东野战军,打大歼灭战’的口号在进军的队伍中沸腾起来。”[19]由此可见,播音语言风格是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不仅如此,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带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播音代表作品,使人们深情回忆起那些时世更移和社会变迁的流金岁月。
时节既指四季轮回,也指节庆。譬如春节、元旦、中秋、国庆以及“五一”等节庆日。由于时节不同,人们使用电视、收音机的时间、方式也不一样。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国民总数的80%以上,季节变化对他们的生活和起居规律影响最大,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听、收视习惯。春、夏、秋属于农忙季节,他们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主要是收听广播,并且有可能是边干活、边收听。冬季则是农闲,收看电视的时间多一些。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节庆中最重要的是春节和国庆。央视调查显示:“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日人均收视时间为220分钟,比平时人均收视时间多89分钟。春节时曾有‘过年三件事:一放鞭炮,二吃饺子,三看电视’的说法,大年三十晚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一种现代民俗。”[20]时节变化对电视的影响要比广播大,收听广播的情况相对稳定,是因为它具有便携和兼听的特点。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社会氛围、收受方式不一样,语境状况自然也不相同。
时段就是指广电新媒体节目每天编排的播出时间。譬如,“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音频和视频的“黄金时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早上收听广播的人明显多于看电视、报纸、杂志的人;晚间人们处于休闲状态,一般选择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节目,是媒体编排节目的一般规律。另外,在各个时间段,语境氛围明显不同,节目编排也各具特点。譬如,曾被誉为“早晨的笑脸”的美国NBC广播公司主持人简·波利的《今天》,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早晨新闻节目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占据收视率首位。观众说,看波利主持早晨新闻节目,就像吃玉米片、喝咖啡一样舒服。电视新闻界认为,波利开创了早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报道风格:自然、轻松、简洁、明快。[21]与此相反,日本朝日电视台晚上10点播出的《新闻站》是日本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新闻站》节目播出的时间安排也费尽心思,节目制作方认为:“日本是男性社会国家。他们平日从公司下班后,一般要与同事一起喝上几杯再回家,这也是日本的社会文化……因此,节目播出时间安排在‘回到家的父亲正要看电视新闻的时间’——晚上10点。这一时间段对一家商业电视台来说是非常宝贵的。”[22]各家广播电视媒体努力安排好各个时间段的节目,实际上就是利用最适宜的社会语境条件,争取获得最好的播出效果。
(六)何如
广电新媒体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确定以后,怎样说才合适,是构成语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说得不合适就会影响语境的和谐、统一。譬如,“现场报道”不能拟稿再读,只能随看随说;“政府公告”“重要新闻”不适合侃谈闲聊,只能郑重宣读;访谈节目也不能“自说自话”,只能言来语去地交流……另外,语境本身也提供了许多信息,离开语境很难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甚至产生误解。特别是广播,因为声音是唯一的表现手段,需要强调有声语言的规范性和表现力。相对来说,由于电视的情境较为丰富,对语言的表现能力不如广播要求得那样高,但对副语言的要求提高了。
广电新媒体需要传达的内容越来越多,节目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纷呈的语言环境中,必然要求言随旨遣、语随境迁。口头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二、广播电视新媒体语言环境的特点
在本章的第一部分中,已经阐述了媒介环境的概念。事实上,广电新媒体就是在社会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构成了自己的语言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的语境特点。广电新媒体的语境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广电新媒体语境是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
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是语言功能变体的两大基本类型。媒体应根据自身特性,选择不同的语体形式。报纸杂志等选择书面语体是适宜的,但是广电新媒体是用声音和图像等创造语境的,它们首先诉诸的是人们的视听感觉。因此,口语语体是广播电视语境的最佳选择。
试比较同一内容的两篇新闻:
报刊:本日下午二时一刻,在丰富路和中山南路交叉路口有一辆汽车撞着了路旁的电线杆,有二人受伤,其中一人受重伤。
化工厂的汽车司机刘怀民,现已送市医院。他全身都带伤口,胸部也可能受伤。同车的另一人叫张生华,市百货二公司职工,经治疗后已送回家。
出事汽车是在转弯时撞上电线杆的。据目击者说,车速大约是每小时30公里。刘怀民的胸部被驾驶盘压伤,车身受伤轻微。
广播:今天下午,市内发生了一起车祸。司机受了重伤,他叫刘怀民,是化工厂的。他的同伴、市百货二公司职工张生华受了轻伤。刘怀民的车在拐弯的时候撞上了电线杆,驾驶盘压伤了他的胸部,他现在住在市医院。
可以看出,第一篇是典型的书面语体,遣词用句都十分讲究,适合反复阅读;而第二篇则带有口语色彩,比较简洁、明快、顺畅,一听就明白。如果说广播电视中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文字稿件,那么写成稿件的文字语言也是为口语语体服务的,因为它们经常被要求是“写给耳朵听”的。美国南方大学传播学院特德·怀特教授在讲授广播电视新闻课程时就一再强调:“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样式与其他写作不尽相同,广播电视新闻稿是给耳朵听的,而不是给眼睛看的。”他还说:“采用谈话的格式即意味着新闻稿为耳朵而写,相反,报纸显然是为眼睛而写的。在报纸上,如果读者一时看不懂,他们还可以重新阅读句子或整个段落,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受众就没有那么‘奢侈’了,他们只能听一遍。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稿必须写得简单明了,必须用简洁、明快、果断的语句把思想迅速地表达出来,你的目的是让普通人听懂,也就是说必须让别人用不着细想就能迅速明白你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受众听不懂,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劲。”他再三强调“广播电视稿一定要用普通人的说话方式写作”[23]。
当前广电新媒体的“谈话节目”“说新闻”“夜话节目”“专家述评”等节目形式深受欢迎,说明使用口语语体的节目符合其传播规律。媒体记者的口头报道较之报社记者的笔墨文章也毫不逊色,主持人节目又常常被誉为“脱口秀”等,这些都说明广电新媒体语体走上了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道路。
(二)广电新媒体语境是复合的语言环境
运用电子传播技术可以使媒体语言超越时间和空间,为自己创造新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是一种复合形态。在面向大众的同时也在模拟个别交流的语境,因此广电新媒体语境是多种口头语体同时并存的语言环境。譬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有一期“话说广场鸽”是这样开场的:
主持人(对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说):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实话实说》节目!应该说,城市的繁华跟鸟类是没有什么缘分的。我们已经知道,现在城市里的鸟越来越少。有这么一句诗,叫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人说,它现在只能存在于城市人的梦中。有人还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可又有人说,我们的朋友在城市里,就剩下乌鸦和麻雀了。最近,在北京、上海、太原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些新的人文景观,其中一个就是“广场鸽”。那么,人们究竟应不应该放养广场鸽,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转为对嘉宾一说)江炜,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把鸽子叫作“和平鸽”?
江炜(律师):这个我也知道得不是很确切,但据我所知,这恐怕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当初上帝不满人类的所作所为,发大水淹没了所有的陆地,只有诺亚一家乘方舟逃过了这次劫难。一天,他们看见一只鸽子,衔来一枝嫩绿的橄榄枝,他们根据这个信号,知道有陆地露出来了。但据我看,上帝停止惩罚人类,信号是那嫩绿的橄榄枝,而不是那只鸽子,所以我觉得从和平的意义来看,应该是种树,而不是养鸽子。(掌声)
主持人(转为对嘉宾二说):舒乙先生,您在研究文学之余,有没有养几只鸽子?
舒乙(作家):我虽然不养鸽子,但我觉得鸽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是一个美丽的话题。
(大家纷纷说……)
男士一:我是一个“自然之友”。我同意刚才江律师的观点。就事论事地讲,养鸽子头一点是需要吃粮食,一只鸽子吃35到40克。一年多少?一万只多少?
主持人:这与每一只鸽子的条件,比如体重啊,有关系吗?
男士一:那当然有关系啦,冬天多吃一点,夏天少吃一点儿呗!但它有一个平均数。如果拿这些粮食去扶贫呢?
男士二:我养的是信鸽,对广场鸽不熟悉,但对刚才江律师的有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
主持人:他伤害了您的鸽子,也伤了您的心。
男士二:如果按照这位说的要支援灾区,那就干脆把所有的动物全都宰了。
男士三: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发展学会的会长,也是农业经济系的。广场鸽的粪便如果处理好的话,是可以拿来做肥料的。
主持人:从您的专业角度来说,不但鸽子可以养得多,还希望它粪便能够多一点。(观众大笑)
……
主持人(转为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有这么一句话,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叫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实际上,地球除了我们人类,还有植物,还有动物,这个地球同样也属于它们。我们在强调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时候,也应当关心关心鸟类。把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分一份,哪怕是一小份,给它们。在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节目时,我们请台上的四位客人,每人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请!
(嘉宾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
胡钰:我认为,广场鸽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有效标志。
江炜:形式主义害人,也害鸽子。(掌声)
舒乙:广场鸽是生态环境,是旅游项目,甚至是哲学符号。我愿广场鸽成为北京美丽的一景。(掌声)
高武:希望人和自然界的鸟类,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
从上面的节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对象发生了变化,节目中至少出现了三种语体:“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对嘉宾说”和“对现场观众说”。三种说法各有其模式,这就是语境制约下的不同语体现象。
还有一种多重语境是后期制作形成的场景变换,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难以忘却的歌声》为例:
(崖下黄河滔滔,空中野鸽啾啾,还有翻飞的燕子、缓缓的流水,羊儿咩咩。牧羊人歌声)
开开圈门叫花狗,
咱嘹哥哥放羊走。
前山的糜子后山的谷,
哪里想起哪里哭。
(伴随现场音响,播音员在场外进行描述)
播音员:如同流淌了千百年的黄河一样,黄土高原上的牧羊人总是唱着同样幽怨的民歌。
(牧羊人歌声)
不大的小青马,多喂上三升料,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月亮上来星星睡,哥想妹呀,掉下桶粗泪。
播音员:这是一个古老山村的并不古老的故事。河曲县的南沙洼,山西省西北部一个普通的山村。
(村头鸟鸣,鸡安闲地咯咯叫。忽然屋里窜出一条小黄狗,朝鸡扑去。鸡扑棱棱飞,边逃边叫,狗边追边吠……)
(记者和刘巨仓相遇)
记者:你好啊!你康健!
刘巨仓:喔!你们来这是要……
(记者对收音机前的听众说)
记者:我们来这采访,采访河曲民歌。
(记者对采访对象说)
刘巨仓:这也没什么,就是个哥哥长、妹妹短,也没什么价值。
记者:啊!好哇!你今年58,会唱吧?喜欢吗?
刘巨仓:他们……可能过来就要采访我。
记者:啊!你是……
刘巨仓:刘……
记者:刘巨仓啊!哎呀,真是太好了!我听山西电台说,你山曲唱得很好。我是慕名而来……(压低混播)
(播音员的场外描述)
播音员:就这样,我们无意中遇见了故事的主人公——刘巨仓。他脸上没有那种过上安生日子心满意足的神情,那带点混浊的眼睛,顾盼之间,流露出几分忧伤。他一直没能忘情于他死去的妻子李金香。
……
(记者对采访对象说)
记者:在金香病重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又想起了当年唱的歌。
刘巨仓:唉!那个也可能想起来——思想里边吧,感到痛苦,人家对我的爱情是很深的。在她病重的时候,她还在哄我,说她没有问题。
记者:她知道是癌症吗?
刘巨仓:知道。
记者:她瞒着你,怕你心里难过。
刘巨仓:其实,我早已知道了,我还是瞒着她。两个人互相瞒。最后赶三月的时候不行了。我以为,她连话也不会说了。我那大孩子说,会说。我说,会说,说啥?“我担水回来,你出外头,我倒水时候,我妈对我说,往后,你要好好听你爸的话,不要让爸生气。”最后说的时候,我那小子哭了,我也没有往下问。
(场外描述)
播音员:一时间,我们找不到任何话语来安慰刘巨仓老人。如今,儿子找到伴侣,要结婚成家,可他,却成了孤单的大雁。
(现场混播描述)
(加了混响的,刘巨仓唱的“灯瓜瓜……”飘然而起)
(刘巨仓的歌声渐渐飘逝,随之而起的是乐队伴奏的“灯瓜瓜……”声音飘忽,缓缓回到现实。混播)
播音员:多少年来,这首表达坚贞爱情的歌,随着滚滚黄河,到处流传……
这个广播节目中既有现场实况、后期音响,也有播音环境的描述,多种语境穿插重叠,相互映衬、彼此补充。真情和实感、语言和音响、写实和抒情都交织在一起,起到了感人肺腑的强烈效果。其实这是广播电视经常使用,并且受到欢迎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只使用一种语言形态,显然不能适应场景变换的需要,也难以达到广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人效果。
《时空连线》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进行栏目改革,向着新闻传播的纵深领域开掘的前沿阵地和突破点。它借鉴国外先进的节目样态,以多视窗形式访问各方当事人(图3-2)。同时,各方当事人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多种节目要素灵活组合,从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透彻分析。《时空连线》不是一个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人物访谈运用的手法是由事见人,而《时空连线》是由人见事。采访对象互动交流,实现了当事人在不同空间的同时交流。

图3-2 “走进战争的中国人”(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
(三)广播电视语境可以是模拟的语言环境
广电新媒体语境是传受双方被隔离在电子传媒的两端,借助电子技术建立起的一种语言交流环境,创造了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传播环境。
电视可以模拟面对面交流的情境,广播更可以利用“耳听为虚”的作用来模拟各种情境。正如前面介绍的夜话节目就是一个例证。这类节目一般都涉及个人隐私,只适合个别交谈。所以节目中所有的称谓都是“您”或“你”,双方都希望在你我之间交谈,于是主持人模拟了一个私密的场合。但实际上,这个节目面向的是社会大众,是“没有围墙的客厅”,可以随时吸收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所以节目的结尾,主持人又改称为“听众朋友们”或“我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拟语境。广播的模拟语境是客观存在的,是给广播的听、说双方所设想的现实中交谈的一种语言环境,使说方和听方处在一个虚设的交谈环境中,以便加强说与听的对象感、交流感和真实感。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广电新媒体传受两端的语言环境都是虚拟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关系。现代数字技术甚至把人也虚拟化了。譬如,英国在2000年4月19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新闻节目主持人”——安娜诺娃(Ananova)(图3-3);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英国的做法,推出了自己媒体的虚拟“形象代言人”。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暂且不论,但是由于环境的虚拟化,把环境中的“对象”——人虚拟起来似乎也变得顺理成章了。因为虚拟的人是没有心理活动的,不存在适应环境的问题。而真人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

图3-3 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
播音员、主持人总是在高度封闭、隔绝噪声的播音室里播送节目的,运用对象感、情景再现、内在语等心理技巧表达节目内容,形成适宜的传播语体。而在传播的另一端,受众的收受环境难以确定,它既和受众的现实生活环境有关,也与受众的收听、收看方式有关。所以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新媒体创造的语境是模拟的。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演播环境和情景模拟技术日益成熟。譬如,现在有的电视台使用的“虚拟演播室”(图3-4),就是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演播环境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主持人则必须想象自己身临其境(调整心理语言),才能够运用好适宜的传播语体。

图3-4 虚拟播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