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意义上的节目形态——双向交流
“传播”的本义来源于英文“Communication”,作为传播学意义上的“Communication”,应该译作“交流”。因为“交流”是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各种各样的人类交流现象——最本质的概括。主持人节目追求的就是双向交流的传播效果,这是它与传统节目“单向广播”模式的本质区别。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信息是共享的。”有效的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修正“传”与“受”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达到共享的目的。如何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创造“交流情境”,几乎是所有主持人节目的努力方向。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我们就得到了许多合理的解释。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交流的需要,因为人格就是魅力,个性意味着真实;交流是双向的,交流是在平等的“主客关系”中进行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处在传播网络中,既是受者,又是传者。传播学把社会传播活动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团体传播或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能发挥广布天下的社会功能,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实践表明,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多种传播形态。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相融合的节目形态
人际传播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彼此交谈、书信往来、电话联系、电子邮件往来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人际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助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等)的传播,另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可以说,这两种形式在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较多的信箱节目、热线电话节目等,下面着重介绍90年代开始出现的多视窗连线节目。

图5-1 面向大众的人际传播交流
(一)借助物质媒介的人际交流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设的《时空连线》节目采用网络、卫星互联的方式,使得谈话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远地人物之间的交流。这样,节目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也具备了“面对面”谈话的特点。比如,以人际传播的方式相互交流、传播信息;利用网络连线、卫星传输,建立多视窗,形成面对面的效果;采用准直播的方式,尽量减少事后编辑的干预,较大程度地保持了谈话的自然状态等。
《时空连线》借鉴了美国名牌节目《夜线》的创作形式。这种节目形式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调度为轴心,多种节目要素灵活组合,主持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访谈,采访对象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就同一话题进行半透明式的交流与沟通。被访者虽然不在同一城市甚至不在同一国家,但通过这种节目形式,他们互闻其声又见其面,可以直接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从形式上说,这种节目需要高投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前方记者的采访和拍摄与演播室进行对话,这也是电视的魅力所在。
美国电视谈话节目《拉里·金直播》就频繁使用“双视窗”,不断向观众展示正在对话的双方,从而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有时,拉里·金那种疑惑不解的神情也在双视窗中清晰地表现出来。从主演播室到双视窗再到嘉宾所在的直播室,又回到主演播室,谈话的空间从洛杉矶拓展到美国的东南西北,节目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这种“主演播室+双视窗+各地直播室”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拉里·金直播》的风格。节目中,既有庞大的嘉宾阵营,又有大幅的空间跨度,而且每个采访段落的嘉宾一般都在两个以上,嘉宾之间通过各人所在直播室内的电视屏幕相互对话,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并保证了时间的同一性。这种异地分设、多点对答的直播方式,令无数受众为之着迷。不仅是热点话题吸引人、庞大的嘉宾阵营吸引人,也不仅是代表不同阶层利益、持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嘉宾谈话的内容吸引人,这种对话方式本身就极大地吸引着受众,使受众边收看节目边思考。
(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1.嘉宾主持
把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请进直播室,主持人与其开诚相见、恳切交谈,从而使节目更具权威性和可听(可视)性。譬如,在中央电视台经常出现的嘉宾主持人有军事专家张召忠、足球专家张路、文化名人余秋雨、篮球评论员徐济成等。在掌握节目进程方面,主持人是主要人物;在实现节目意图方面,主持人需要为嘉宾提供服务,因而又是次要人物。
2.人物访谈
通过人物访谈,可以反映出被采访对象的思想修养、人格魅力、生活经验等。由于访谈节目是由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共同完成的,所以访谈对象的表现十分重要。但是因为在节目中,访谈对象是客体,是被动者,其表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访谈节目中,没有不好的嘉宾,只有不好的主持人。
《杨澜访谈录》是阳光卫视的名牌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节目以人的经历、感受为中心,剥丝抽茧地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情,让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人物,拉近距离,彼此沟通。
广播电视借助人际传播形式,增加了贴近性和可听(可视)性。特别是对话节目,直接涉及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对加强舆论监督起到了促进作用。拉扎斯菲尔德指出:“当大众传播媒介实际上获得对听众、观众和读者‘心理上的垄断’时,当大众传播媒介的目标是引导而不是修正人们的基本态度时,当大众传播媒介与面对面接触共同起作用时,就获得了最佳效果。”[15]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合理地运用人际交流形式,为传播的目的服务。
二、大众传播与群体互动相融合的节目形态

图5-2 面向大众的群体互动交流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在这个定义中,“群体”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街坊邻居、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涵盖了具有共同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阶层、界别等。所以群体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目标取向有共同性;二是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题共同性。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就叫作“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上。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主要是由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决定的。信息的流量主要是指共同兴趣的面有多宽。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越大,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就越高,群体内易达成共识。另外,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信息共享程度高,在这个基础上更容易形成群体的凝聚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群体传播不同于组织传播,主要是指非组织性的群体传播活动。
主持人节目中除了有“一对一”的交流情景以外,也有许多“一对群”“群对众”的互动场面,例如电视谈话节目、综艺类节目、智力竞赛、专题晚会等。按照群体互动方式的不同,这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话题性群体互动,第二类是专题性群体互动,第三类是娱乐、竞技活动群体互动。
(一)话题性群体互动
话题性群体互动是大家聚在一起,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讨论的节目形式。它一般安排在演播室内进行,除了主持人以外,还有嘉宾,人数为几人或十几人。比较典型的有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夕阳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等。这些谈话节目的话题一般都是按照节目宗旨,选择大家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譬如,《实话实说》讨论社会问题较多,《对话》主要谈经济问题,《夕阳红》多为针对老年人的话题……每一类话题对相关的群体都有吸引力,从而使受众有着较高的参与热情。这种群体互动、平等交流,使参与者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二)专题性群体互动
专题性群体互动节目除了话语互动以外,增加了许多节目要素,如各类文艺演出、专访、分会场实况等。这类活动既可以在室内的大型演播厅、会场进行,也可以在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地、外景地举办。由于场面一般都比较大,来宾比较多,主持人对节目的时间、空间要素的调控能力要比较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功地创造了多地共传(北京与其他城市)的节目形式。这类传播活动一般是根据特定的主题组织的纪念性、庆典式、节庆式的活动,例如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秋节晚会等。
(三)娱乐、竞技活动群体互动
这类节目的互动内容多,具有趣味性、智力性、竞技性等特点。这种群体活动可以不拘场所、不拘形式,以愉悦身心为宗旨。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叶惠贤曾成功地主持过各类文艺晚会和竞技类节目。即使是一场紧张、激烈的大奖赛,也由于他的即兴发挥、自然串联和妙语连珠而变得情趣盎然。他认为:“一个称职的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在晚会(节目)中,应该是一个能渲染主题、调节气氛、掌握节奏、代表观众愿望的人,因而应该认真地了解节目的主题、内容、参加演出的人员情况,从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主持形式活泼、语言得体、风趣生动,给人们增添愉悦感。”
主持人应按照节目宗旨,组织协调群体关系,融洽场内气氛,调动场外受众参与。在融洽的氛围中,人们易于获得认同感,形成凝聚力,进而凝聚成一股社会舆论力量。从根本上说,这种群体传播的目标必须与大众传播的目标一致。群体互动得越积极、主动,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强大、越广泛。
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有效结合,可以起到相兼互补的作用,其效果和影响都明显优于单一的传播形式。但是也要注意克服这两种倾向:一是偏重于大众传播,而忽略了群体传播。只考虑面向大众,却疏远了群体成员,很难形成真正的影响力。二是偏重于群体传播,却忽略了大众传播。例如,有的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一味地插科打诨、哗众取宠。这样可能只博得场内观众的一时热闹,却冷落了荧屏前的观众。
三、大众传播、群体互动与人际交流相融合的节目形态

图5-3 面向大众的复合多向交流
1993年,江苏电台在演播厅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晚会《旅美华人、歌唱家祝爱兰“故乡情”音乐联谊会》和《“民族之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广播联谊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广播现场直播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演播厅内的联谊会是经过策划设计的群体传播;把热线电话接进会场,听众可以和主持人、演员直接进行交流,这又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如今,在一些电视文艺晚会中,常常会插进一些分会场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网络传播与广播电视相结合而出现的多种节目形态,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运用。2003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络在转播新年音乐会的演播现场时,首次设置网络互动区,特别邀请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及主持人王雪纯、国家一级指挥卞祖善、北京音乐台策划人刘晓康、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及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四位嘉宾共同在线主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万多名网友在收看(收听)音乐会的同时,就他们关心的“指挥大师的魅力”“音乐会曲目的选取”等问题与四位嘉宾进行了交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感受与评价。
获得全国第五届“金话筒”奖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评说“神舟”首航成功》,运用网络、电话等手段把分散在各地的嘉宾、听众、网友联系起来,传播形式丰富多样,显示了主持人较强的控制能力与协调能力。
[1] 克朗凯特.记者生涯——目击世界60年[M].胡凝,刘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98.
[2] 赵淑萍.新闻权威与个人魅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成功之路[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82.
[3] 克朗凯特.记者生涯——目击世界60年[M].胡凝,刘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03.
[4] 王银桩,赵淑萍.美国广播电视简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160.
[5]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23.
[6] 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9.
[8]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25.
[9] 任远.“舆论领袖”丹·拉瑟[M]//任远.名主持人成功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5.
[10] 日本民间放送联盟.日本广播电视手册[M].秦建,李俊,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485.
[11] 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25.
[12] 马图索.美国电视明星[M].杨照明,叶莲,倪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220.
[13] 马图索.美国电视明星[M].杨照明,叶莲,倪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219.
[14] 赵淑萍.硬性采访专家:华莱士[M]//任远.名主持人成功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74.
[15] 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传播学(简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