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品位

第四节 坚守文化品位

一、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主持人节目应该允许不同的艺术观点、艺术流派等相互碰撞,在讨论中,让大家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策划杨东平说:

在电视上自然地说话,显然比平时要难得多,无论对嘉宾、观众还是主持人。这不仅涉及话题选择、语言环境、电视技术等诸多因素,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和心态的调整。一方面,无论在电视节目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都是需要有勇气的;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自己的心里话反而更加容易,没有障碍。对于我们,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这种面对面敞开心扉、即兴的双向交流、参与式的谈话是需要学习的。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换而言之,当我们都能成熟自信、开放自如地在电视上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将标志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话实说》等谈话类节目的出现、存在和提高,便具有了超越单纯娱乐观赏的意义和价值。[10]

二、鼓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正确认识、利用中国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也是选材、制作节目的基本原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我们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的节目内容和选题要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包含两重含义:其一,节目中应当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传世之作。其二,节目形式应当注重民族风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愉悦人民的作用。

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表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人物和事件,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坚持“二为”方向决定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对于那些违背“二为”方向的不健康文化,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对于宣传封建迷信的、淫秽的文化垃圾,必须予以取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主持人左安龙说:“我认为节目主持人的话不在多少,尤其是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要和受众在平等的、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情真挚,语言亲切,如此持之以恒,就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人们才会把主持人当成他们的朋友。”[11]

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引领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职业、年龄、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的人们,有着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节目中得到反映。具体说来,提倡多样化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要求反映主旋律的作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也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例如:

2015年9月3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胜利与和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办的文艺晚会。晚会历时90分钟,由开场式“胜利”和“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等篇章构成,通过若干抗战历史重大事件,真实再现了中国抗战波澜壮阔的历史。晚会主题重大、气势恢宏,受到全国以及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2020年10月24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英雄儿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汇集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以戏剧方式贯穿,串联交响乐、合唱、戏曲等文艺表现形式,结合文献资料与历史物证,为观众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为人类和平谱写的英雄史诗。[12]

春节晚会的文化意义,表现在整台晚会的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民族价值、生命意义和情感意义。晚会的节目增强了对文化意义的思考,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编导们千方百计开掘出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艺术光彩。1991年春节晚会就鲜明地体现出编导的文化意识,把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藏族、维吾尔族、佤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回族、羌族的歌舞,融会贯通,组成《祝酒请茶大拜年》;又把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戏曲:豫剧、黄梅戏、京剧、锡剧、越剧融进《少儿戏曲联唱》之中;将苏州评弹、冬不拉弹唱、小提琴齐奏、马头琴演奏等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演奏连缀在一起……这些节目异彩纷呈,格调高雅,新鲜活泼,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文化意味,受到观众欢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