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节目的传播学原理

第一节 整合节目的传播学原理

1959年,J.W.赖斯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说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传播活动的一方,就是传者或者受者自身也是一个传播系统,称为自体传播;(2)传播活动的双方,就是传者和受者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与个体的聚合形成群体,群体之间的联系就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认为,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如果把主持人节目看作一个传播系统,这个传播系统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动态性、程序性和结构性。

一、主持人节目具有动态性

主持人节目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交流性和互动性特点上,其实质是主持人与受众之间思维和情感的双向互动。即使有些传播行为面对的是无法及时反馈和交流的受众,这类传播也必然是一种期待性的模式。可以说,主持人节目的固定性特点,也是一种期待性的表现。因为它为受众的及时反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主持人与受众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提供了方便。

二、主持人节目具有程序性

主持人节目的程序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空间、时间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环接一环的链式联结是传播过程有序性的体现。这种程序的形成是由传受双方信息共享的程度来决定的。例如,若主持人提供的信息不清楚、脱离受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就可能存在程序不合理的问题,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针对不同的受众,主持人是首先诉诸情感,还是诉诸理性,不仅仅是选择一种传播手段,还应该作出程序性安排。

三、主持人节目具有结构性

主持人节目的结构就是各个环节、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形态上的链式联结、流程上的先后次序、要素的合理配置组成了节目的结构特点。除了节目的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信息要素本身,都有各自的深层结构。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就把大众传播看作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马莱兹克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影响和制约传者的因素有,传者的自我印象,传者的人格结构,传者的同僚群体,传者的社会环境,传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信息本身以及媒介的压力或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有,受者的自我印象、受者的人格结构、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信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受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此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时,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主持人节目存在多种传播形式,无论何种传播形式都不能不考虑心理因素对主持人与受众的影响,这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主持人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2)主持人必须充分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3)主持人需要加工整合信息,改善媒体形象,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者,他在节目中发挥的整合作用就是对传播关系的调节和传播过程的控制。主持人节目把多种传播形式加以利用,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换句话说,主持人对节目的整合实际上是对多种传播形式的调控。从操作层面上看,就是对节目形态的整合、节目流程的整合以及节目信息要素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