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舆论导向

第三节 把握舆论导向

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国家的盛衰荣辱。偏离党和政府的政策,轻则影响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方向,重则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因此从事舆论传播工作的主持人要坚持党性原则,恪守新闻纪律,注意宣传口径,以保证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有一次请三位教授就我国加入WTO的问题谈各自的看法。一位教授说,加入WTO之后,我国应取消“中资”“外资”的界限,一切企业都应享受国民待遇,进行公平竞争,撤销“歧视性”法规,不再提资本姓“中”或姓“外”。这种观点就值得商榷。“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不顾现实条件,让外资无条件进来同我国企业进行所谓的“平等”竞争,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可见,如何对电视节目中的访谈进行把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要重申和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导人民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如何增强人民的国家利益意识和保密观念,这些都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

某省级电台经济频道2003年2月25日0点在热线电话节目中接进了一个自称日本留学生的恶意电话,此人在电话中肆无忌惮地谩骂中国人是低劣的民族,把中国人称为“支那人”。主持人怒不可遏,与之对骂三分多钟,既无力遏制对方,也没有挽回负面影响。通话结束后,主持人播放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以发泄怒气。

这位主持人显然是处置失当,以致在长达三分钟的时间里失语、失措。面对这样的险情,主持人需用快语应对的方法,立刻转移话题,或者及时挂断电话,不给对方展开话语的机会。主持人恶语相对,甚至作出极端的反应,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授人以柄。

三、维护社会稳定

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综合国力的显现。

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特别关注并处理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要处理好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部分地区以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避免失衡,特别要警惕和避免两极分化。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和习俗。媒体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大团结。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激化民族矛盾,损害民族利益,伤害民族感情。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国家,媒体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反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宣传无神论,又不能违反宗教政策,伤害宗教感情;要处理好以正面宣传为主和以舆论监督为辅、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等等。

1997年6月,北京电视台对滞留北京街头的乞丐进行追踪报道,用事实揭穿了乞丐现象的内幕,对有损城市形象的“乞丐现象”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报道,对于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四、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追求利益的欲望。一部人甚至认为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无政府、无规则的经济,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媒体上出现了依靠投机迅速致富的消息。

2001年2月,某电视台播出题为《民企2001——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专题节目,报道了一次私营企业研讨会上一些人士的发言。有人说,民营经济就是个企、私企、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现在叫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逐步转向主体构成是必然趋势。电视台公开播出上述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相悖的言论,是严重违纪行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