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当代播音主持艺术概论》自2015初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肯定。但在这五年间,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急遽的改革,在“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关注与研究。新版的《当代播音主持艺术概论》在修订时增加了一些适应当前需要的专业内容,并增加了融合发展中新媒体的主持艺术。

在近5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30年都工作在播音主持岗位上。这30年恰好是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30年。从录播到直播,从播读稿件到主持节目,从分时段节目到大板块节目,从对内播音到对境外广播……无论是在业务实践中,还是在队伍管理上,我都获得了许多感悟和体会。我在不惑之年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总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并结合教学科研中的心得,在本书中奉献愚思与浅见,就教于大家。在高校的教学研究中,我的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学科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所以,我很自然会运用这三个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播音主持艺术”。

作为概论,本书只是提供一个学科架构,在这个学科架构下,应该派生出一系列操作方法。譬如,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综艺节目的主持、体育节目的解说、服务性节目的主持、对象性节目的主持等。我撰写本书的初衷就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专著与教材问世,为完善播音主持学科建设尽心竭力。

在多年的广播电视专业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无论选修新闻专业、编导专业,还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果只是满足于书面语言的学习,而忽视口头语言的锤炼,将会留下很大的遗憾。因为,我们常说要发挥现代广播电视的独特优势,而最能表现这种优势的就是新闻的现场报道。这就有赖于主持人、记者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要求他能够迅速深入新闻现场,面向受众,准确及时地发回新闻报道。不能认为播音员需要字正腔圆,口播记者就可以南腔北调。反之。播音员、主持人只会播读稿件,也难以适应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的传播实践表明,现在无论是记者还是主持人,都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采编领域中,成为“采、编、播”全能型人才。那种只会“播音”的主持人已经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记者走上了主持人的岗位。

笔者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播音老前辈的关心、督促,特别是播音学泰斗张颂教授生前拨冗作序,指出了不少问题,也给予了较高评价,这既令我汗颜,也让我受到激励和鼓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明、铁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陈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关山等都对本书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刘习良、韩泽、邹荫辛等领导和专家也对其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对此,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向已故去的刘习良部长、张颂教授、吴郁教授、邹应辛先生表示深切的悼念!

本书得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播音主持编辑主任赵欣及编辑张笛的精心编校,为拙著增光添彩,对她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毕一鸣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