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媒体播音语境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信息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1]传播媒介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甚至它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所以我们通常把这种信息环境称为“媒介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就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他认为,随着现代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可能都事事亲历,也不可能对社会环境和社会事物总是保持一种经验性的接触。大部分外界信息都依靠各种“新闻供给机构”提供。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对自身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反应。这种“拟态环境”即媒介环境。它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环境,而是经过传播媒介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描摹的环境,以至于人们往往会根据这种环境特点作出反应。李普曼认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虚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他的行为是对虚假环境(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在激起行为的虚假环境中而是在真实环境中起作用。”[2]这就是说,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这种媒介环境如图3-1所示。[3]

图3-1 媒介环境的构成
如果把这个环境理解成一种语言环境,那么它基本上由两大部分构成:媒介的话语环境和受众的话语环境,或者说媒介的发送环境和受众的接受环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了媒介语言环境。在这里,既要考察传播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语言、发送信息的,也要考察受众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感受话语、获取信息的。播音语言是在广播电视的发送环境中生成,并通过电子媒介对接受环境施加影响的媒介语言。这种语言既受媒介环境的影响,也受广播电视语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