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甘肃位居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端,地处我国版图的中心向西北部作带状延伸,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东邻陕西省,西连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四川省毗邻,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并与蒙古国接界。其版图形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比喻的“好似一柄玉如意”。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中国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之遗址即在甘肃境内。华池县赵家岔村洞洞沟和河西弱水阶地旧石器的发现,证明了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里的一些河谷台地上,创造着辉煌灿烂的远古文化。新时器时代,从陇东到河西,从陇南到肃北,到处都有原始先民们活动的足迹。距今7000到5000多年前的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所发现的殿堂式建筑群、烧制陶器的窑址、彩绘鲜丽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表明这时期的先民们已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明。1923年首先于临洮马家窑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在甘肃境内分布广泛,前后继承,反映了距今5000年到4000年前甘肃地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和先民们从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情况。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渔猎和采集的多种生存方式,已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特色,而且出土的数量庞大、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器,表现了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高超技艺,堪称祖国的瑰宝,并使甘肃赢得了“彩陶之乡”的美誉。距今4000年前左右,甘肃境内的先民们又创造了齐家文化,这是我国黄河上游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以东。当时先民们已掌握了冶炼红铜、青铜的技术。由于使用铜器,生产工具先进,有了剩余产品,便出现了商品交换和贫富分化,使先民们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此外,在洮河谷地,还有辛甸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存。在河西走廊,也发现了民勤沙井文化、山丹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文化。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河西先民以原始牧业和渔猎为主,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早期发展的状况。
甘肃是人文始祖肇启之地,相传这里是伏羲、女娲和黄帝的故乡,被称为“羲轩桑梓”“羲皇故里”。史籍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即今秦安县北部。传其孕十二岁(十二年为一纪)而生,故命名诞生地为“成纪”。这是甘肃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伏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女娲乃母系氏族首领,据传是伏羲同母之女弟,也诞生于成纪(今秦安县凤尾树村)。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女娲就是“龙的传人”的始祖。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见之。”至今崆峒山有问道宫(黄帝问道处)、望驾山(以望黄帝驾临处)等遗址。黄帝并曾“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五帝中的颛顼高阳氏“西至于流沙地”(流沙,在今张掖市北,一说在敦煌)。凡此都进一步说明甘肃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不仅是人文始祖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孕育地,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交汇的必经通道和重要门户。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至唐代,这条闻名世界、横贯甘肃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使甘肃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甘肃带来了无限活力,使其在民族融合进程中所形成的过渡性特点愈加突出。古代丝绸之路在甘肃大地不仅推动了中原与西域,而且加快了中国与波斯、大食乃至欧洲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大交流大发展,也带来了经济贸易的兴盛繁荣,以至于唐代,“自安远门以尽唐境,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贸易往来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甘肃成为各民族大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交流促成了甘肃文化的多样性、渗透性、包容性特征。在甘肃,每个民族都以其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与文化上的交流与认同。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还增强了甘肃文化的创造性与延续性。甘肃人民是富于创造活力的人民,盛传于陇原大地的伏羲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已透露出勃勃的创造生机;近代以来在甘肃境内不断发掘出大量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劳动工具、房屋、墓葬等文化遗存,无不体现出甘肃先民们的创造精神;绚丽夺目的彩陶艺术、石窟艺术,则更是甘肃文化充满活力的重要体现。正是这种创造精神,才使甘肃文化得以薪火相传、赓续不断,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甘肃古代民族中,羌、氐、戎以及党项等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均发生了巨变,但其文化性格与品质却迄今辑存于历史典籍中,其风俗习惯至今还饱含、渗透在陇原民风中。
甘肃地域文化的鲜明风格和多元多样特征,在中国古代文明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华夏文化发展成为汉文化并形成汉文化圈的历史演进中,陇右文化始终伴随着汉文化的扩散传播而趋同,又因人口流动、民族迁徙、统一与分裂而趋异。陇右文化以所处地域而成就交流传播之优势,东与三秦文化唇齿相依,使汉文化得以在此流传发展演进;同时又以地处中西交通要道,西与西域文化毗邻,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在这里得以与中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成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成为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化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甘肃文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比较,具有更多的中原文化特征;与三秦文化相比较,则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这种过渡性特征与优势,既促进了甘肃文化自身的发展,又为三秦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甘肃是中国最早接纳和走向世界文明的窗口,是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明交融的中心,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的蓄水池,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博览园。甘肃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肇启、繁荣、发展以及与世界文明交汇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自远古以至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甘肃一直处于中国历史和华夏文明的主流之中。这不仅奠定了甘肃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而且使甘肃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2013年甘肃被国务院批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多种文明交流交融,不仅使甘肃成为一个多民族居住省份,而且形成了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甘肃文化,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甘肃被称为“石窟艺术之乡”,现存各类石窟佛寺337座,其中具有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大、中型石窟群40多座,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榆林窟、炳灵寺、天梯山、南北石窟寺等无不是华夏文明艺术最集中的体现,使得石窟艺术与宗教文化成为甘肃文化最高成就的体现,也是佛教文化含茹之下甘肃人想象力与审美体验的完美展示。甘肃也是“彩陶之乡”,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甘肃还是简牍大省,现已出土简牍6万余枚,其中汉简数量居全国之首。临夏“花儿”是甘肃省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瑰宝。“道情皮影”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在甘肃境内,秦、汉、明代古长城和城障纵横交错,累计长达4400公里,约占长城总长21196.18公里的五分之一,其中,阳关、玉门关、嘉峪关驰名中外。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长达1500公里,沿线的天水、张掖、武威、敦煌四座城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陇东和陇东南地区分别是周人和秦人的发祥地,周王朝、秦王朝都是在甘肃奏响了向中原进军的序曲,奠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概而言之,甘肃最主要的文化类型有:始祖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五凉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根据甘肃文化资源的源头性、多样性、独特性、包容性等特点,甘肃文化资源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华夏文明源头性文化,即伏羲文化、轩辕文化、西王母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等;二是丝绸之路文化,主要包括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五凉文化等;三是民族民俗文化,即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特有民族文化(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特色民俗文化等;四是红色文化,甘肃从东到西有不少红色文化遗址,如南梁苏维埃政府遗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会议遗址、会宁会师遗址、高台西路军纪念馆等,这些遗址赋予了甘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打造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整理和宣传推广,或庋置于学术殿堂,或充溢于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归于少数文史学者的研究领域,存在分散化、碎片化、地方化现象,文化资源没有形成文化优势,莫为外界所了解,文化影响力明显不足。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方法措施。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系统整理、宣传推介甘肃文化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精神,助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之亟切需要,甘肃省社科联从自身职能出发,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认真调查梳理、深入挖掘研究的基础上,决定以课题委托形式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甘肃特色文化普及丛书》。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坚持先进性、传承性、可读性、普及性的原则,撷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共编写《羲皇故里》《简牍甘肃》《丝路甘肃》《石窟甘肃》《魅力花儿》《彩陶甘肃》《道情皮影》《红色甘肃》八部,总成系列,约180万字,面向省内外有重点地系统介绍甘肃特色文化,不以学术研究为首要,而以普及推广为指归,以期挖掘甘肃文化资源,打造甘肃文化品牌,彰显甘肃文化魅力,重塑甘肃文化形象,进一步引导人们了解甘肃、认识甘肃,增强文化自信和对甘肃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开发甘肃、建设甘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编写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各位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倾力尽智、呕心沥血,历时一年有余,数易其稿,其艰辛唯有识者所知,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但由于分头编写,内容各异,加之掌握资源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资再版时修正。
《甘肃特色文化普及丛书》编委会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