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
1.文化特征和主要遗址
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一带。
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马厂时期的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在遗址和墓葬中都大量出土有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从大量的出土纺轮和骨针来看,纺织业在当时得到了迅速发展。马厂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筒状杯。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为主,构图较松散。
三角网格筒状杯
马厂类型的房子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有单间的,还有“吕”字形套间与多元的套间房子。有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平地起建的,房子中间有一圆形灶。在房子内或附近有储存东西的袋状窖穴,遗址附近还有烧制陶器的窑址。
马厂类型的墓葬发现的最多,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墓和“凸”字形墓两种,葬具有木棺和垫板。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侧身屈肢葬、二次葬、俯身葬和合葬墓。随葬品以彩陶为主。
半山类型结束后,分两支向后发展。一支以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青海地区,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器型以壶为主,形体比半山类型瘦高,最大直径上移,纹饰以变体神人纹和四大圆圈纹为主,图案结构变得比较松散。不仅纹饰简单,而且彩绘也变得粗糙,这是彩陶文化走向衰退的重要表现。
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器型以单耳筒状杯、侈口深腹盆为特色,壶和瓶很少,纹饰以回形纹、三角折线纹、菱格纹为主。这一支吸收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这两支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尤其在后期,文化面貌的差异更大,所以我们认为它们已不属于同一文化类型,而是时代相同、文化内涵不同、而又相互影响的两种文化类型。
白道沟坪遗址
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高出河面60余米的一处黄土台地上,由于洪水的冲刷,形成了圆坪子、徐家坪和刘家坪三大高坪。甘肃省文管会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墓葬集中在刘家坪,共清理陶窑12个。陶窑均为从地面向下挖制而成,上部呈方形,最大为1米见方,底部为锅底形,有沉积的白灰层,均开一个火门,四面边缘上有高出15~20厘米的土壁,窑上部开9个直孔,用以通火烧陶。
鸳鸯池遗址
位于甘肃省永昌市河西堡金川河西岸。1973—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其中半山时期墓葬7座,有两组应为马厂墓。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单人葬和合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出土马厂类型陶器431件,其中彩陶190件,还有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陶器以泥质红陶最多,占70%,且大多数为彩陶,素面较少,陶器底部大多有席纹,特别是夹砂陶几乎都有。彩陶纹饰以几何纹为主,常见的有方格纹、三角纹、回纹、菱形纹、圆圈纹和波纹、神人纹等。早期的壶、罐饰锯齿纹,红陶小罐饰模印纹,还有少量的锥刺纹,口沿上一般有一对或两对鸡冠形耳。器物多小件,都是平底,有瓶、壶、罐、钵、盆、碗、杯、盂、器盖等,以单耳筒状杯最具特色,有的腹部还有一小鋬,上绘人面纹或十字纹。到了晚期,陶器质地粗糙,纹饰简单潦草。
半山和马厂的关系,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鸳鸯池的发掘,首次获得了半山早于马厂的地层证据。
柳湾遗址
位于青海省乐都县东17公里的高庙乡柳湾村湟水北岸。遗址面积达11.2万平方米,是黄河上游规模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1974—1978年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掘墓葬一千七百多座,以马厂类型为主,还有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的墓葬,出土物品达到了三万多件。其中清理马厂时期墓葬872座,主要分布在墓地的中区,是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马厂时期墓地。首次发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棺葬具痕迹,随葬器物除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外,以陶器为主,出土陶器13227件,而且以彩陶数量多著称。彩陶器型不太规整,常见的有盆、碗、杯、豆、壶、罐等。花纹种类繁多、随意性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和几何纹。在许多彩陶壶、罐无纹饰的下腹部画有各种符号,据统计画符号的陶器有679件,符号种类有139种。柳湾的马厂墓葬,陪葬品数量极为悬殊,有的墓陪葬品达95件,有的只有残陶器或一、二件器物陪葬,还有22座墓空无一物,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墓葬中还出了大量的陶纺轮,许多陶器的底部往往印有编织纹,说明当时的纺织业也相当发达。
柳湾的彩陶红、黑彩间用,早期以红彩为骨、黑彩为辅绘制图案,花纹繁缛;中期花纹开始变得简单;晚期不仅花纹的样式、彩绘更加简单,而且笔划粗犷潦草,图案不规整,表现出工艺衰退的迹象。
柳湾出土的彩陶,从制作工艺上反映出,马厂时期已开始大量生产专门用于陪葬的彩陶冥器。日常生活用的彩陶制作较精细,一般在绘彩后要经过仔细的打磨再烧制,彩与胎处于同一平面,用手摸感觉很平滑。而陪葬用的彩陶制作较粗,绘彩后未经打磨,烧成后花纹呈明显的凸起状,而且很粗糙。这说明马厂时期的制陶作坊已出现了专业化分工。
2.彩陶纹饰
回形网格高低耳壶
纹饰以黑彩为主。马厂早期的彩陶,保留着半山彩陶纹饰华丽的传统,但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彩绘技法也出现了变化,除了黑、红两色相间使用外,出现了在红色宽带纹上再加绘一条黑色窄带纹的绘法,到中晚期出现红色陶衣,个别的还有白色陶衣。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
马厂中期彩陶壶数量大增,双耳彩陶罐减少,彩陶壶变得瘦高,颈部加长,下腹内收,主要纹饰为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马厂晚期纹饰趋于简化,施红色陶衣,以黑色波折条带纹为主。
马厂类型的彩陶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卍”“┼”“—”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这一时期,彩陶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彩陶的出土量很大,但器型不很规整,制作粗糙,纹饰简单,已难以同半山类型鼎盛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