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

旋纹圈足三联杯

内彩曲腹彩陶盆

1.文化特征和主要遗址

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左右,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1923年,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49处。根据调查,他在所著的《甘肃考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他认为在中国所出的彩陶器发源于西方。后来我国考古专家和古史学者根据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得出结论,有力地批驳和纠正了安特生“六期”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

半山类型的房子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门向东,室内有灶。在房子附近一般还有储存东西的窖穴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建筑遗存。

半山类型的墓葬发现较多,形制除常见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有石棺墓。葬具有木棺。葬式以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为主,其次为仰身直肢葬,还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随葬品以彩陶为主。

半山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这一时期的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繁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藏器如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出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逐渐增多,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鋬来显示。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直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可见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青岗岔遗址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乡青岗岔村,与曹家嘴遗址隔沟相对,南高北低,遗址面积8万多平方米。1945年3月19日夏鼐和凌洪龄两位先生首先发现这一遗址,并采集了一些陶片和石器等实物标本,初步认为是马厂期的墓地。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该遗址还包含有半山时期的墓葬,证实半山时期的遗址与墓葬并存。1959年马承源先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从堆积物分析,肯定了青岗岔遗址属半山类型。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与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80多平方米,清理出半山时期的房址一处,这是首次发现半山时期的房屋遗存,意义重大。说明半山时期有房屋聚落,否定了安特生关于半山是马家窑类型墓地的论点。同时发现的还有窖穴2处,陶窑1座,墓葬1座。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清理出半山时期房屋3座,墓葬3座。根据所出彩陶等分析研究,青岗岔遗址属半山类型晚期。

花寨子遗址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乡水磨沟东岸第二台地上。1977年甘肃省博物馆与兰州市文化馆、七里河区文化馆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49座,大部分为木棺墓,墓制皆为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土坑墓。随葬品有石器、骨器、纺轮、装饰品和陶器等,共出土器物923件,其中陶器106件,还出土赭石色颜料1块。生产工具大量出现,而且制作精细,陪葬品多寡悬殊,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和贫富分化。陶器分为彩陶和夹砂陶,彩陶陶质较细,打磨光滑,火候较高,陶色呈橙黄色。器型较少,以小口高颈双腹耳壶为主,单耳大口罐和盆、钵也占一定比例。这时候壶、罐的最大直径还比较偏上,肩到腹的转折明显,底部大而平。发展到半山中期,最大直径下移到器身中部,肩腹部转折圆缓,底部变小。早期的彩陶有通体绘纹饰的,中晚期见不到。壶、罐的绘彩部位在口沿到腹部双耳的下沿,盆、钵一般为内彩,器外无彩。壶、罐、瓶的纹饰以葫芦网纹为主,锯齿纹开始大量出现。

花寨子晚期的陶器,半山类型的特点非常明显,器型变矮,腹径接近器高,最大直径移至中部,底部变小。纹饰以二方连续旋纹间锯齿纹为主,红彩比例增大,这些特点更接近于广河地巴坪的半山陶器。发掘者认为,根据兰州市青岗岔半山遗址的地层关系来看,地巴坪的陶器属半山中期,花寨子早期的陶器接近马家窑类型,晚期向地巴坪式发展,因此花寨子半山墓葬属于半山类型的早期。

地巴坪遗址

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出土彩陶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对出土的彩陶整理及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的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张家台遗址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城东南2公里芦阳乡张家台。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景泰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清理墓葬22座,其中石棺墓11座,木棺墓1座,土坑墓10座,共出土器物1935件。随葬品以陶器居多,生产工具较少,有的墓出土了较多的装饰品。石棺墓的发现,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棺室砌制规整,保存较好,这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还是首次发现,材料比较重要,对研究石棺墓的分布、特点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陶器的器型变得小而多样,内彩趋于简化。张家台遗址时代晚于广河地巴坪遗址。

土谷台遗址

位于兰州市西部红古区平安乡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1977年至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市文化馆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84座,其中土洞墓59座、木棺墓14座、土坑墓11座。共出土器物1615件,其中陶器574件,工具13件,装饰品等1028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类,彩陶占陶器总数的56%。彩陶图案繁多,花纹鲜艳,是以往发掘中不多见的。泥质陶多经打磨,器表有光泽。器型有壶、瓮、罐、瓶、钵、盆、碗、杯、盂、豆等,器型中出现了新的品种——鸟形壶。彩陶图案以几何纹为主,构图注意对称,盛行黑、红二彩,常见的有旋纹、四大圈纹、锯齿纹、菱形网纹、神人纹等。

土谷台墓地的遗存很丰富,是一处重要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它包括了半山和马厂两个类型的墓葬,为揭示半山和马厂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2.彩陶纹饰

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锯齿纹非常盛行,为半山类型彩陶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早期除用黑彩外,还出现了红彩,但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运用得较少,只起点缀作用;到中晚期,红彩比例大增,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等。这时的红彩色泽发暗,呈紫红色。彩陶大多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制图案,一般在器物的口沿内侧绘简单的复线连弧纹或三角纹,口沿外侧绘斜十字纹、波折纹等,颈部绘大三角纹、弦纹、菱格纹等,肩部绘弦纹、锯齿纹。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规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多为组合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旋纹、锯齿纹组合;菱格纹、锯齿纹组合;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最下层以一圈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花纹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半山早期彩陶的附属花纹中,以黑色为地的阴地折线纹居多,晚期演变为两边镶有锯齿的黑线或红线。壶、瓶、大口罐的颈肩处多绘平行宽带纹夹数条细线纹,早期只用黑彩,晚期的宽带纹用红彩,下面配黑色锯齿带纹。

半山旋纹锯齿罐

菱格锯齿纹罐

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容器上腹,从视觉效果上说,平视图案给人以二方连续的美感,俯视彩陶,图案更赋有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从下腹部不绘制纹饰可看出,其摆放位置较低,说明这些彩陶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半山类型彩陶的装饰部位及特点:口沿内,一般绘简单的纹样,多复道垂弧纹和锯齿纹,还有带纹、波折纹等。颈部,常见的纹饰有菱形网纹、锯齿纹、折角纹、波纹和斜十字纹等。肩、腹部,绘主体花纹,内容丰富多样,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多组合纹样,时代特征明显,常见的纹饰有旋纹、锯齿纹,葫芦网纹、菱形纹及其变化纹样和神人纹等。内彩,一般装饰于盆、钵内,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旋纹和神人纹。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这时的神人纹面部比较抽象,并且有四肢。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这时的四大圆圈纹是相连的,到马厂类型时逐渐变成独立的四大圆圈纹。从出土的彩陶看,旋纹贯穿于半山类型彩陶发展的全过程,这不断变化却始终存在的旋纹,反映了半山时期的人们对河流的依赖。

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