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器表的修饰与花纹
人类对美的追求一直都未曾停止过,在素面陶器大量出现后,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便开始出现彩绘陶。然而在粗糙的器壁上绘彩,显然不可取,于是对陶器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作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程序:
1.表面磨光 人们会在陶坯没有完全干透时,用骨、竹、石等坚硬光滑的工具对陶坯表面进行同一方向的打磨,使黏土颗粒顺一个方向排列并具有暗淡的光泽。这不仅增强了陶器的美观度,也有可能起到增加陶器的致密度和减少渗水的作用。
2.涂刷陶衣 这种方法多见于彩陶。陶衣本身就是便于绘画的素坯。陶衣因材料不同有不同的呈色,这就足以启发先民在器表上作画。陶衣的原料是碾磨得极细的某种黏土悬浮液,白色的可能是瓷土,褐黑色的可能是含锰的黏土,红色的可能是含铁质的红土或赭石。彩绘后的陶坯经入窑烧制后就成了不褪色的彩陶。
另一类器表修饰是花纹装饰,上文提及的彩陶也可归属此类。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1.拍印花纹及滚印花纹 在陶坯制成后,用木制或陶制的花纹拍(印模)拍打器表形成纹饰,或者是用卷缠绳索的木棍在器表滚印成花纹。绳纹是一种简陋原始的花纹,最早见于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但流行久远,其原因很可能是出于便于执持、不易滑脱、制作方便等实用性目的。拍印花纹还可能与泥条盘筑法制器有关,因为较为进步与考究的泥条盘筑制器除了抹平泥条的沟缝,还要拍打器壁使之坚实均匀。拍印花纹特别盛行于商周时期南方印纹陶的硬陶器,这可能是因为硬陶原料的湿、强度不高,不宜于用轮制成型的缘故。
2.附加堆纹 通常是用泥饼或搓得很细的泥条以泥浆粘附于陶坯外壁组成平行或各种角度交叉的花纹,一般在泥条上还要加按指纹。从其所粘附的器形大小和粘附位置来考察,这种装饰手段可能兼有加固器壁、便于抱持的实用性目的。
3.剔刻纹 用竹、骨做的工具在陶坯上剔刻出各种花纹,如锥刺纹、指甲纹、篦纹、曲折纹、圆圈纹、弦纹等,或几种花纹并施,组成层次或圜带。
4.镂雕纹 这种花纹多施于器壁较薄陶器的器座、器柄或圈足之上。通常镂刻为三角纹、圆孔、四边形纹等,有时几种花纹相间使用,上下再饰以剔刻弦纹成圜带状形成两边连续的花纹图案。
5.烧成后彩绘花纹 这类装饰手段与其他手段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烧成以后再在器物上着彩绘制,花样繁多,但易于剥落,很可能烧成后再彩绘的器物是用于殉葬的明器而非实用器。山西襄汾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内已发现朱绘陶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磨光黑陶也有朱绘纹饰,大约夏商之际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的黑陶,也发现有彩绘云纹、兽面纹陶器。有的考古工作者根据战国、秦、汉出土的黑陶、灰陶明器有仿漆器彩绘的现象推测,这些原始陶器上的彩绘装饰也有可能是仿漆器的。
陶器纹饰的纹样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这些称谓并未规范化,有的纹样因各人所见不同有不同的名称,通用的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旋涡纹、蓆纹、编织纹、篦划纹;仰韶彩陶的鱼纹、变形鱼纹、联贝纹、鸟纹、玫瑰花纹等。还有些纹饰,人们往往随器而称。商代陶器还有仿铜器花纹的兽面纹、夔纹、云雷纹、回纹、旋涡纹、蝉纹等。
至于印纹陶上的所谓几何纹,至少也可分作三类:一类是仿细篾丝或麻布的编织纹;一类是仿铜器的回纹、云雷纹等;一类是用竹管等戳印的圆圈纹带与其他纹饰交叉使用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