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

1.考古发现和分布范围

因最早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1924年由安特生首先发现,他在《甘肃考古记》中,错误地将齐家文化排在仰韶文化之前、六期之首,称为齐家期。1945年夏鼐先生在广河县阳洼湾发掘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墓内出土了年代比它早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证明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1957年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坪等遗址都发现马家窑文化叠压在齐家文化之下的地层关系,进一步证实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

1947~1948年裴文中先生等在瓦家坪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白灰面房屋等遗迹。1957年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的红铜器,说明齐家文化已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

1959~1960年在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发掘了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和较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截至目前,在甘肃境内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65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产遗物,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社会性质和埋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的甘肃、宁夏、青海东部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遗址已发掘的主要有: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咀,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阳洼湾,青海贵南尕马台,乐都柳湾等。

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取而代之。齐家文化分布地区比马家窑文化广泛,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曙光阶段的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形态急剧变化的状况,并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情况。

2.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开始大量出现青铜工具、装饰品和骨制工具、玉器。出土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铜镜,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泡等。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秦魏家、齐家坪、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近一百件。大量出土的铜器说明,齐家文化晚期已过渡到青铜时代。

铜器有红铜和青铜两类,制作方式有锻造也有铸造。铜器的大量出现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出土的铜器多为小件工具和装饰品,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是一种小规模、简单的家庭作坊。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盉、斝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数量极少,种类也很少,这一时期彩陶文化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均以红褐色绘制纹饰,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都选择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边台地上。房屋大多是方形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有白灰面构筑的居住面,房屋中间有一圆形灶,门道大多向南。白灰面房子是齐家文化建筑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齐家文化的墓地多是成片或成排埋葬的,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还有“凸”字形墓和圆坑葬。葬具有木棺、独木棺和垫板等。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单人葬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屈肢葬、侧身葬和瓮棺葬等。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及多人合葬等。随葬品除陶、石、骨器外,还有卜骨和铜器。齐家文化中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有的差别很大,说明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

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了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器。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璧、琮等礼仪性、宗教性玉器的大量出现,表明其社会发展已临近文明时代。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在史前时期,产生过发达的农耕经济文化。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冷,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南下,致使所到之处也产生了典型的畜牧经济文化。游牧民族的南下,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齐家文化反映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它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又能看出其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齐家文化遗址还发现圆圈状列石遗迹,联系附近出土的卜骨等遗物看,这应是举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场所。

3.源头和分期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有人认为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往后发展,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根据出土资料看,我们认为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

4.重要遗址

齐家坪遗址

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子坪乡园子坪村洮河西岸齐家坪。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400米,文化层厚0.5~2米。遗存丰富,遗址断层中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层等。1975年发掘,共清理墓葬117座、房址两座和多处灰坑,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器物千余件,以陶器为主,其中出土的一件铜镜,被视为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铜镜。所清墓葬中有8人合葬墓和13人合葬墓,中间为一男一女仰身直肢,其余为人殉。

遗物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少量为灰陶,彩陶很少见。器表素面或饰篮纹、绳纹及附加堆纹等。器型多为侈口垂腹罐、双耳罐、双耳高颈瓶,并有少量的鬲、素陶盆、折唇尊、壶形器和陶纺轮。石器有打制的盘状器、缺口刀以及特大的盘状敲砸器,磨制石器有斧、刀、锛、凿,还出土有玉璧、玉琮、陶、石纺轮等,骨器常见有锥、针、刀、镞、纺轮等,石、骨器制做精细。

大何庄遗址

位于永靖县莲花城西南,面积5万多平方米。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589平方米。发现白灰面房屋和房基7座,窖穴15个,墓葬82座和用天然扁平砾石排列的圆圈状列石遗迹5处,圆圈状列石直径约4米,附近出有牛羊骨骼和卜骨等。出土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铜器等。陶器除了常见的双大耳罐、侈口罐和高领罐外,还有陶铃和动物形钮器盖。大何庄遗址发现的房屋和白灰面等建筑遗存比较重要,为研究齐家文化的房屋结构型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秦魏家遗址

位于大何庄遗址西边,面积约3万平方米。1959—196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011平方米,发现窖穴73个,圆圈状列石遗迹1处,墓葬138座。出土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铜器和装饰品等。陶器常见的有双大耳罐、豆、盆侈口罐和高领双耳罐。铜器有红铜和青铜两类,器型有铜环、铜锥、小铜斧和铜饰。秦魏家遗址是齐家文化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为研究齐家文化的葬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皇娘娘台遗址

位于武威市西北约2.5公里的新鲜乡邱家庄,面积约12.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这是一处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内涵丰富。1957—1959年进行了三次发掘,1975年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950平方米,发现房基6座,窖穴65个,墓葬88座。出土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卜骨和大量的玉、石璧等700余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多通体磨光,器形规整,刃部锋利,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陶器以手制为主,器形规整,器壁薄而均匀,最富有文化特征的是双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很少,纹饰以菱形纹和三角折线纹为主。出土铜器30多件,多小型工具,器形有刀、锥、钻、凿、环等。铜器的大量出现,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皇娘娘台发掘的重要意义是首次发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和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等遗物。

柳湾遗址

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乡柳湾村湟水北岸。是一处大型的氏族公共墓地,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1974—1978年由青海省文物考古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进行了多次发掘。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66座,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有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常见的器型有碗、盆、杯、壶、侈口罐、双大耳罐和高领罐,还有盉、带流罐和彩陶罐。柳湾的彩陶器形比较单一,一般只有壶、盆和双耳罐。彩陶用黑彩和紫红彩,纹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多平行条纹、波折纹和三角形网纹等。柳湾与其他齐家文化遗址不同,彩陶数量较大,更能明显地反映出与马厂类型的继承关系。柳湾遗址还首次发现了齐家文化结构清晰的木构葬具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