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
1.文化特征和主要遗址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都有分布。为距今5000~4700年。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到了300多处。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家窑类型的房屋,一般是半地穴式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其中以方形为主,早期主屋中间有并连的两个灶基,前大后小,到中晚期为一灶。
马家窑类型的民居遗址上常有集中的制陶窑址,陶窑比仰韶时期有所进步,火塘和窑室分离,烧窑温度提高。永登蒋家坪发现的窑址,一半挖在生土层中,约1米见方,前有火门,并有三股通火道向上斜入窑室内,窑室上部以枝干加草拌泥封闭。到晚期陶窑稍有变化,火道为三排九眼,下空,成箅形。
马家窑类型的墓葬大多位于居址附近,形制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二次葬、仰身直肢葬和瓮棺葬等。
马家窑类型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其中以磨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有铲、斧、穿孔刀、锛、网坠等,磨制很精细,工艺水平很高。在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铜刀和铜器碎块,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说明马家窑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和制造铜器,社会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林家遗址:
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接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的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从地层上初步理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三千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二千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理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分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也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曹家咀遗址:
位于兰州市西果园乡沙滩磨村,遗址东西250米,南北约300米。197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开了一个南北长3.7米、东西宽2米的探方,发现有马家窑类型的陶窑1个,窑为横穴式。还出土了一些陶、石、骨器等遗物。出土陶片均为马家窑类型遗物,是一处单纯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
王保保城遗址:
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是元代王保保城城址。196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该遗址清理马家窑类型墓葬1座,出土了12件陶器和一些绿松石珠。陶器均为手制,陶质细腻,器型有壶、罐、钵、盆和瓶等。出土的彩陶器型规整,通体磨光,花纹繁缛,线条粗细相间,纹饰以弧线纹、弦纹、网纹和平行波纹为主。此遗址首次证明了马家窑期居民不但有自己的住地,而且还有自己的墓地。
边家林遗址:
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一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一百多件,石骨器等近八百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了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失。
2.彩陶纹饰及装饰部位
彩陶上的图案纹样表达的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彩绘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过社会实践认识自然的产物。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彩陶图案上反映出了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装饰部位根据器形的不同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器型和摆放的位置进行设计。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图案中的点犹如河水的浪花,象征着河流波涛起伏,奔涌向前。
彩陶艺术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标志着农业生活方式进入了稳定时期。彩陶的产生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彩陶从最初产生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实用功能,彩陶艺术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器型由单一变为多样,纹饰由简单变为复杂,制作工艺由捏制发展到轮制,这一过程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实践过程。彩陶也是氏族部落文化的产物,它与史前社会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说,彩陶纹饰不仅是原始崇拜、图腾崇拜的表征,它更多的是自然崇拜的反映。如:半坡类型多鱼纹,说明当时气候湿润,多湖泊,鱼类大量存在,是人们日常食物的重要来源。人们对鱼类非常熟悉,鱼类便很自然地成为装饰艺术的题材。马家窑类型多水波纹、旋涡纹,说明当时气候已开始变干,人们生活在河流的两岸,水波纹和旋涡纹正是人们在岸边观察水流的印象,在彩绘艺术创作中的描摹与升华。到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时,多羊纹、犬纹、鹿纹,说明这时候气候干燥、少水,当时的人们以游牧生活为主。畜牧业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经济,人们大量驯养各类动物,对动物形象的观察与描绘,也便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从考古发掘资料看,也可以证明这些看法。
艺术源于生活,原始社会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人们都是席地坐卧,生活用品也都置于地面,要看这些器物只能侧视或俯视,通常看到的部位是器物的上半部分。所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部位一般都在器物的上腹、肩部或器内。这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实用品,图案纹饰表现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大多是自然崇拜的反映,其装饰部位也反映了它的实用性,一般只绘在平时可看得到的部位。以前在展览或图录中展示彩陶时,表现的只是侧视的画面,没有注意到俯视效果。如果俯视这些彩陶,我们就会看到精美绝伦的花卉图案和动感强烈的几何图案。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熟练巧妙,绘画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半山、马厂类型。
內彩旋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彩陶早期施黑彩,浓亮如漆,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弦纹、叶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图案结构巧妙,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盆、钵、碗内施彩,但比较简单,多为十字纹,或以十字为结构的简单图案。
到了中期,器表打磨精细,黑彩仍旧鲜亮。这时的器型逐渐增多,壶成为了主要器型之一。新出现的器型有敛口罐、带流钵、陶铃等。纹饰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旋涡纹、水波纹和鸟纹,还新出现了蛙纹、同心圆。在青海省出土了几件绘有舞蹈人群纹样的陶盆。中期彩陶的图案构成复杂巧妙,取材范围广泛,纹饰多有创新,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达到了彩陶发展的辉煌期。
內彩变体鸟纹旋纹钵
黑白彩鸟纹罐
而在晚期时,陶质多橙黄,除了黑彩外,还出现了白彩,白色多填于黑色花纹的空隙或周边,黑白映衬,对比鲜明。器型增加了勺、束腰罐、鼓等。纹饰不如中期的丰富,绝大多数为几何形花纹。盆、钵等器物,流行在器外口沿下绘制水波纹——一种以黑色为底留出陶色为纹的阴底旋纹。这时期以四小圆为旋心的二方连续旋纹、大锯齿纹增多。这些都表现出向半山类型彩陶过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