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中期
1.文化概况
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也是对我国史前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短短几百年间,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叶圆点弧线三角纹及双唇口尖底瓶迅速传遍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甚至影响到长江流域。甘肃的仰韶中期遗存主要集中在天水、平凉、庆阳以及陇南的东半部,洮河流域有少量发现,如临洮马家窑遗址以及临潭王旗镇陈旗等地,但东部地区分布密度远大于中部地区。与早期相比,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呈西进态势。无论从分布地区、密度来看,还是单个遗址的规模而言,仰韶中期都更广、更密、更大,是个大发展时期。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有大地湾、师赵村、西山坪,小规模试掘的遗址有天水罗家沟、临洮马家窑以及合水曹家沟、正宁吴家坡等,但公布的资料有限。大地湾遗址三期遗存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但破坏严重,遗迹、遗物不如二期丰富。
2.文化特征
仰韶中期的发掘相对早、晚期显得单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确立甘肃仰韶中期的界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归纳如下: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已经发掘的三个重要遗址都是在早期遗存的原址之上扩展而成,调查发现的中期遗址往往含有早期遗存,显示出早、中期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聚落布局因资料所限不很清晰,但大地湾遗址表明,聚落内已存在多个处于相等地位的中心,社会组织呈现出多级分化的趋势。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遗址。大多在穴壁立柱,这说明穴坑之上已增设立面墙体,室内空间增大,采光也好,比早期房址有了进步。少数房址采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圆形桶状为主,出现双联灶,即前后两个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动的增加。房址可分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积近70平方米,出土众多陶、石、骨器,并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应是氏族首领。中型房址面积在25~50平方米之间,可能是大家族长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积大多在15~20平方米之间,当属一般社会成员的居室。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入窑室。窑室均呈圆形,周边设环形火道,受热较匀。火塘一般低于窑室,由下往上火势自然加强,烧陶技术比早期有显著提高。
(4)这一时期墓葬资料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不仅甘肃未见,其他省区也未发现。这一奇特现象或许表明了中期的先民们选择了尚不可知的埋葬习俗。我省仅在大地湾发现3座零星墓葬,均为成人单身葬,其中1座侧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随葬品,分别为陶瓮和骨笄(Jī)。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饮食器多为细泥红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储器则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见圜底。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变,平底陶器终于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为主流器形。常见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彩陶盆、双鋬盆、多孔盆形或钵形甑、双唇口尖底瓶、弦纹或绳纹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类较前复杂,大型器物增多。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和线纹,还有少量的剔刺纹、附加堆纹等。制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并有少量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细泥捏塑的纺轮增多,陶刀形制更为规整,数量增多。陶制装饰品仍是常见的陶环,但陶质细腻,小巧玲珑,还出现酷似羊角的陶制装饰品。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锋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了不少精品骨镞、骨笄(Jī)。
从文化特征上可以看出,甘肃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的,其陶器继承了早期的许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显的变革,其经济形态与早期大体相同,但狩猎比重下降。甘肃与陕西等邻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异不大,但有分化的趋势,地方区域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凸显。
3.彩陶纹饰和特点
仰韶文化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中期以后就进入了繁荣阶段,其彩陶艺术随即达到巅峰阶段。首先,饰彩陶器增多,彩陶比例增大;第二,图案繁复华丽,构思精巧,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充分展示了仰韶先民挥洒自如的艺术才华;第三,一些重要的彩陶元素,如网格纹、弧三角纹等长盛不衰流传于后,尤其是被马家窑文化继承并发扬,跃上了新的高峰。
饰彩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量的橙黄陶,质地细密、器表光洁。黑彩占绝大多数,但出现了个别的红彩和白彩,有些彩陶施有白色或红色陶衣,更显艳丽。这些陶衣均系入窑烧制前绘制,与陶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没有脱落现象。
彩纹多饰于陶器外表,仅见个别内彩。彩陶主要集中使用在盆、钵、盂、碗等饮食器类上,个别的瓶、罐也有饰彩,其中以盆形器最多。与早期相比,陶器饰彩面积增大,扩大到了中下腹部;彩陶器型个体也变得较大,彩陶制作工艺进一步走向成熟。纹饰绝大多数是连续图案,但同一件器物上纹饰分组雷同现象大为减少,多层全面展开图案的表现手法广泛应用。
纹饰主要为几何形花纹,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植物形纹饰。如花(叶)瓣纹等。写实性动物纹极其少见,仅见有少量的完全图案化的鱼纹。中期彩陶线条以弧线为主,与圆点纹搭配,一改早期彩陶较为呆板的风格,图案顿时变得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仰韶中期主要的及具有特色的纹饰:
弧形三角纹,是本期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纹饰。一般不单独使用,总是与其他纹饰组合在一起构成图案。早期虽也有弧边三角纹,但使用较少、变化不多,中期双弧或三弧边大量出现,且变化多端,构图柔美多姿。
回旋勾连纹,或称勾叶圆点弧三角纹,是本期的典型纹饰,在盆形器腹部上普遍使用。苏秉琦先生解释说这种图案表现的是花卉,圆点为花蕾,弯曲的勾叶是花瓣。经请教美术工作者与植物工作者,该纹饰应是玫瑰花和菊花。二者原产地都是中国,玫瑰(或月季)花冠呈覆瓦状,菊花为合瓣花冠,回旋勾连纹正是这两类花冠的俯视效果。
垂弧纹,常见纹饰。主要使用于盆形器腹部或口沿,垂弧上加饰一直线或弧线,有时上下再加圆点,填充在空白圆圈内。这种组合图案发端于早期,成熟于中期,并成为该期的代表性纹饰之一。
圆点纹,常见纹饰。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钵形器口沿外偶见单个或数个圆点。多数情况下与其他纹饰构成组合图案,或是频繁使用在各类图案中的空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圆点弧形纹,虽数量不多,但富有特色。在陶盆的腹部,由一排圆点向上下或左右引出多组平行的弧形纹饰,似一排展翅飞翔的鸟类,或可称之为飞鸟纹。有时由圆点引出的侧弧纹,填充在回旋勾连纹中,使图案显出律动的美感。
豆荚纹,源于早期,随着使用的增多,逐渐成为中期的代表性纹饰之一。常见于陶钵腹部,由两个斜向相对的单弧边三角纹构成豆荚形的空白,加饰一条对角斜线,中间点缀一圆点形的豆粒,形状酷似豆荚。
花瓣纹,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由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弧边三角纹相接而形成空白的组成。
网格纹,是中期新出现的纹饰,对彩陶文化影响巨大,流传甚广,成为马家窑文化的常见纹饰,笔法细腻、线条匀称,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高超技艺。
圆圈纹,较常见,多绘于盆腹部,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黑彩绘成圆,圆内加饰圆点。另一类由弧边三角纹对顶相连,两组对顶三角纹形成圆形空白,内中再填充其他图案。
条带纹,较多使用在盆的口沿上,宽约1厘米。
还有少量的凸弧纹、侧弧纹、直线纹、平行线纹和直边三角纹,与上述纹饰共同组合,构成了色彩斑斓的中期彩陶画卷。
大地湾彩陶盆综合纹饰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