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 纹

蛙 纹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蛙纹并不是常见的,它偶尔出现在早、中、晚各期,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纹饰。这些蛙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其风格均带有所处时代的烙印,但它们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蛙纹演变系列

大地湾仰韶晚期第820号房址中出土的一件残小口壶,为红陶,小口,颈部加饰一条凸施纹,圆肩圆腹,下腹部残失。肩腹部饰一似蛙似龟的动物形图案,头部整体涂黑,呈椭圆形,以两个小圆形空白表示眼睛,顶部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圆形躯体上饰网格纹,残留两足。腹部另一侧饰类似蛙腿的圆点弧形纹。该房址属偏早阶段,此蛙纹图案化风格较浓厚,与早中期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天水师赵村五期出土了一件蛙纹钵,蛙纹绘于陶钵内壁。与大地湾相同的是,两者均以网格纹表示躯体,头部涂黑,呈椭圆形;不同的是以空白中的圆点表示双目,躯体分隔为两半。与仰韶中期相比,共同之处是躯体的画法,四足中两足向前,两足向后,似游动的形象明显;差异之处是晚期蛙纹躯体饰网格纹,中期的写实手法变为晚期的图案化、规范化。

马家窑文化中也出土有完整的蛙纹,与仰韶文化晚期非常相似,只不过网格纹更为细密,头部不再涂黑,双目以单独的圆内黑点表示。由此说明,马家窑文化的许多彩陶因素是汲取、继承了仰韶彩陶的精华发展起来的。

从鱼纹、蛙纹到鲵鱼纹,史前先民描绘的动物大多集中在水生或两栖动物方面,究其原因,它们是人类日常接触、观察最多的温顺动物,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