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彩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绘制彩陶时,先民们非常注重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并已注意到了图案在不同视角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从而绘制设计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平视还是俯视,都可以看到的完美画面,并力求达到图案的构成与器形相协调。根据器形不同,确定设计不同的装饰部位及图案花纹。因史前社会没有桌案,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台上,与现代摆放位置截然不同,而且史前先民席地而坐,自然视角也与现在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绘彩的重点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上部位。如仰韶文化的盆钵等,视线仅局限在口沿与腹部,所以只在视线所及部位绘彩。马家窑类型的盆,大口浅腹,因俯视内壁更为清楚,因此多以内壁绘彩为主,简练的外彩为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长、腹部斜直、器体不大,整体一目了然,均可纳入视线,因而从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体施彩。半山类型的瓮、大圆鼓腹造型之类的器形多置放于地面,下腹基本看不到,所以在器皿中部以上绘彩。
工匠在绘彩时不可能是随意涂抹的,依据器物的造型,对口沿、颈部、腹部的花纹以及内壁进行的彩绘,应该有事先的设计与构思。将图案的位置确定之后,把器物的彩绘部位根据需要加以划分、定点,然后进行绘画。绘画时先绘主题图案,再补充勾画与主题协调且相辅相成的辅助纹饰。
具体绘彩过程,推测如下:
(1)等分或分隔
彩陶多数为圆形器物,其纹饰基本是由多组图案构成横向展开的彩绘带,少数彩绘为纵向。所以,首先要设法将彩绘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后再分组绘画纹饰。由于器形各异,等分的方法也不同。竖长型器物多以横向平行线从上到下将彩绘部位分隔;横宽型器物则以纵向平行线将器物由左向右等分。所以,我们看到彩陶上的彩绘图案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那都是因主题图案纹饰而定的。有些图案较为简单也易划分,如鱼纹盆,把圆周横向分为二等分,绘两组相同纹样的鱼,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图案;再比如花瓣纹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线将器物腹部横向二等分,之后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后绘成八组花瓣纹图案。还有些器物的彩绘部位为单数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称为“彩陶王”的彩绘瓮,它用平行线将彩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之后再分部绘彩。等分线或分隔线不仅可作为各部位不同图案的间隔线,又可成为边框,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半山、马厂类型的图案繁密复杂,等分或分隔极为精细,如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连续垂弧纹彩陶瓮,需将圆周等分为11份,可见当时此项工作的难度非同一般。因此,当时也许已经有了用来等分的工具,不然这11组弧线很难等分得如此精确。对于带耳、鋬的器物,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现成的等分点。
花瓣纹彩陶盆等分线图
彩陶瓮分隔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出现了大量的旋动连续性图案,极富整体性,但又无法分隔,等分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彩陶发展的需要了。根据此类图案的特征,首先要整体规划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圆,并划分彩绘部位。如陇西吕家坪采集的尖底瓶,需用三个涡纹的中心圆点作为定位点,然后再以圆点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构成连续的旋涡纹。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图案,多以圆圈为主,于是圆圈便取代了圆点,演变为圆圈定位。如半山类型的彩绘,要先绘出几个大圆圈、葫芦纹等,再绘其他周边补充辅助的锯齿纹等图案。马厂类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绘出四大圆圈的轮廓,其后填充圆圈内的各种图案,以及周边空白处的辅助纹饰。
尖底瓶定位线图
(3)先主后次,由繁至简
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及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的作用。绘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绘显要位置的主题图案,后绘边角的附属纹饰,以便整体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其纹饰分为上中下三格,由三部分图案构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题图案位于中间重要位置,需先绘作为主题的旋涡纹,之后再于周边空白之处填画小同心圆,上下腹部的其他纹饰则最后完成。半山类型彩陶,图案繁密精致,绘画难度大,但经过仔细观察分析,虽然黑彩图案占据主要空间,但不难看出整体图案是以红彩为骨干的,红色线条还起着等分定位的作用。黑色锯齿纹或条带、条块间隔于红色线条之中,黑红相间彼此辉映,形成完美的画面。由此看来,半山类型彩绘的绘画程序应是先用红彩勾画出主干纹饰,再绘制黑彩图案。总而言之,先绘主题图案、骨干线条,就能控制整个画面,使布局更为合理美观。
(4)先勾轮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便出现了较多的网格纹,其外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回形条带等等,而且轮廓内填充的网格越来越密集精细。对于这类器物的图案进行分析,应该是先绘外轮廓,然后再填充轮廓内的网格、菱形方块等纹饰。如鲵鱼纹彩陶瓶,应是先勾勒鲵鱼的身躯之后再画躯体内的网格纹及肢体。半山类型的葫芦纹彩陶壶,显然是先绘出葫芦的外轮廓,然后填充葫芦内的细网格纹,最后再用其他线条纹饰将周围空当补充完整。马厂类型的单耳杯,需先绘出回形的条带纹,再绘条带间细密的网格纹,约1平方厘米的条带间,由5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组成,当时画工精湛娴熟的技巧可见一斑。如若不然,线条则会粗细不一、疏密不匀,或线条弯曲造成重叠等等。由此可见绘画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彩陶的质量与美观。
鲵鱼纹绘彩次序
无论何种器形、何种图案,也无论什么文化类型,任其千变万化,绘彩时总是遵循着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先主体后其他、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的原则与程序。这些规律开创了后世绘画艺术一般规则的先河。在甘肃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绘彩的基本规则。
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绘彩的。坯体绘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这样可使器表质地致密,同时变得光洁细腻。绘上去的彩料也会经过滚压打磨的过程渗入器表,成为器表的有机组成部分,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不致脱落,在器皿烧制成形后,器表可以光亮而且色泽美观。半山类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为精细,图案明丽、光彩夺目,达到了极致。兰州市牟家坪半山类型的彩陶壶,颈肩交界处留有利用圆棍纵向滚压而产生的凹痕。经李文杰先生实验,内彩可用硬而光的圆球进行滚压,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圆棍滚压。滚压时要注意使用力的方向与器表保持垂直,这样彩料才不会移位,图案才能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