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纹
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使用最频繁的图案就是鱼纹。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让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认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线图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唯独胸鳍的画法例外,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胸鳍的画法始终不弯。从胸鳍的画法来分析,表现的鱼类属于淡水鱼。显而易见,地处内陆地区的仰韶先民只能描绘他们熟悉的鱼类形象。
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特点,我们将大地湾鱼纹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浓厚写实风格的鱼纹,此时的陶盆形制均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叠加厚,可称之为叠唇盆。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口、眼、身、鳍、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器形仍为叠唇盆。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复杂多变的画法使得鱼头部分令人难以捉摸,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样样俱全。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鱼头各类线条所体现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化的画法自此运用到鱼纹之中。
第三阶段:鱼纹仍然仅在叠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径逐渐增大,腹部变浅。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又扁又长。鱼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
第四阶段:使用鱼纹的器形由叠唇盆改变为卷沿盆,这类盆仍然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称为卷沿盆。它们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经常出土于房址和地穴中。这时的鱼纹整体简化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图案。胸、腹、尾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
第五阶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时的盆口部由侈口改为直口,卷沿愈甚。该阶段已跨入仰韶文化中期。大地湾虽未发现这一阶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据大地湾出土的残器可以推测出复原后的器形和纹饰应该是属于同一时期甘肃合水、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出土的同类型器皿,这证明我们的推测与复原是符合器形、纹饰发展规律的。此时的鱼纹更为简化,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省略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
上述大地湾鱼纹盆的五个发展阶段展示了鱼纹的演变序列,从中我们得以掌握其演变规律。首先,要重视的是器形的变化,鱼纹最初是描绘在叠唇盆上的,然后将其弃之不用,又转为卷沿盆,时代越晚的卷沿盆,口沿越卷,器体愈大,腹部越浅。当我们遇到鱼纹盆口沿残片时,尽管图案残缺不全,但根据以上规律,依据口沿特征,大体可知鱼纹盆的年代。鱼纹的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最早的鱼纹颇富个性,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创意,展现出了自然状态下鱼的万种风情。其后,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都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几乎一成不变的固定图案。搞清纹饰的演变规律,对于目前乃至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面对大量残碎的彩陶片时,仅凭借鱼纹残片的局部纹样,便可判断出比较准确的时代,其奥妙就在于掌握了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大地湾鱼纹各阶段演变系列线图
近年来,随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深入开展,许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关于仰韶鱼纹盆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围内,鱼纹有惊人的一致性,甘肃境内最西端的发现是陇西二十里铺出土的属于第四阶段的变体鱼纹,最南端的发现是白龙江流域的武都大李家坪遗址出土的属于第四阶段的鱼纹,西汉水流域西和宁家庄遗址出土的第二阶段鱼纹,礼县石嘴村出土的第一阶段的鱼纹。渭河一带是中心区域,出土鱼纹的遗址更为集中,不再一一列举。这个地理范围最东可达关中平原武功、岐山一带,甚至在陕南南郑龙岗寺、内蒙古南部凉城王墓山下遗址都出土了颇为相似的鱼纹盆。上述范围大约有30万平方千米,涉及今天的3个省区。这种令人惊奇的一致现象至少告诉我们:第一,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应该属于同一支文化,陇南和陕南属于这个文化圈的边缘地区;第二,在这个地理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传播非常活跃,人们的居住地虽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但绝非想像中的闭塞;第三,鱼纹不是一般的彩陶纹饰,而是作为同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出现。出现这种标志性符号的原因,以及所代表的内在的含义还应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