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坝文化
2025年09月26日
四坝文化
1.考古发现和分布范围
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四坝滩遗址发现较早,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在四坝滩农场修筑水渠时发现,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了一批遗物。后来安志敏先生提出应以四坝文化命名。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玉门火烧沟进行了发掘。1987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四坝文化的内涵和分布有了新的认识。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一带。年代相当于夏代。经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玉门火烧沟、酒泉干骨崖和民乐东灰山等。
2.文化特征
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其他文化的差别较大。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代表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着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用黑、褐红彩绘制花纹,彩绘浓重,有凸起感,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四坝文化的墓葬形制因地而异。火烧沟多为长方形竖穴偏洞墓,有单侧的生土二层台,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东灰山多为圆角长方形和长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多有头龛、脚龛或侧龛,无葬具,流行乱骨葬。干骨崖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积石墓,无龛,部分有木质葬具,流行乱骨葬和多人合葬。
出土铜器数量、种类较多,有红铜和青铜,也发现了砷铜。铜器大部分为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一件四羊铜杖首为分铸制造,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从出土的铜器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