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分期和分布范围

考古发现、分期和分布范围

1.考古发现

仰韶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安特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安特生

虽然今天已步入21世纪,然而,对于对彩陶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来说,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往事,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非常有助于科学研究。安特生是位地质学家,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协助寻找矿藏,但由于当时内战接连不断,找矿工作非常艰难,于是,经批准后便主要从事采集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各地调查的过程中,他首先注意到了北京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性,便安排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掘了该遗址,获得了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并且发现了两枚人类牙齿。安特生于1921年考察周口店时,在堆积物中发现了古人类用于切割肉类食物的石英质石器。这些工作掀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考古的序幕,为后来轰动世界的周口店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起到了先行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安特生的兴趣由古生物逐渐转入到石器方面的研究,由地质学延伸到了考古学领域。

安特生与仰韶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18年。当时,他从一位家住仰韶村的王某处听说那里有龙骨,于是在王某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该村采集化石标本。1920年秋季,他派助手、地质调查所的采集员刘长乐再次去那里采集化石,并叮嘱刘长乐随身带去一些从各地采集的石器标本,以便在调查过程中出示给村民,进而获取更多的石器线索。刘长乐在仰韶村的村民家中发现了一些制作精美的石器,并得知石器的出土地点就在村子附近,于是刘长乐又从野外采集了一批,前后共计600余件。当他将采集的标本全部带回北京交给安特生时,安特生据此推断仰韶村是一个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21年4月,他们第二次踏上仰韶村的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村南发现了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厚厚的灰土层,其中不仅有灰坑遗迹,还有不少绘有黑彩的红陶片及石器等遗物,因无金属器物发现,所以安特生认定这是一处颇有发掘价值的石器时代遗址。经报告北洋政府农商部和地质调查所批准,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1924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他们进行了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中国田野考古学以此为标志拉开序幕。这次共发掘了17个地点,出土了大批珍贵的遗迹遗物,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文化。之后,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一起在渑池以及郑州附近发掘和调查了一系列遗址,安特生认为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化,应称之为“仰韶文化”。

2.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在甘肃的第一次发现,仍然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的论著,他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进而推测仰韶彩陶源于中亚或西亚地区。于是,为了验证这些推测,他来到甘青地区这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通道,试图找到彩陶由西向东传播的证据。

1947年7月至8月间,一位著名的考古工作者顶着盛夏的烈日,穿行于山岭沟壑之中,在渭河、西汉水河谷地带从事着十分艰辛的考古调查,这就是曾主持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以及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裴文中先生。此次调查在渭河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共发现了39处遗址;在西汉水流域的成县、西和、礼县共发现24处遗址,其中大多为仰韶文化或含有仰韶遗存的遗址。裴先生在《甘肃史前考古报告》中作了详尽的描述及初步的分析。这是中国学者对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作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也是仰韶文化在甘肃的第二次重大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甘肃省文管会于1957年首次在洮河流域的马家窑遗址发现仰韶中期遗存;1962~1964年,又相继试掘了渭河流域的天水罗家沟、甘谷灰地儿等遗址,并提出了有关石岭下类型的学术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等遗址的大面积揭露,使得仰韶文化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建立了仰韶文化的年代标尺和发展序列,而且在聚落形态、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生活、房屋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使我们对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仰韶文化的分期和分布范围

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泾、渭流域的仰韶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因此,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大体同样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这种分期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富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这一时期出土的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为早期;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这类尖底瓶的遗存为中期;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这类遗存为仰韶晚期。

仰韶文化尖底瓶差异线图

对于仰韶文化各期的名称,多种意见并存。陕西关中地区以及豫、晋、陕交界区,因早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了著名的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等遗址,分期研究先行一步,把仰韶早期称作半坡类型、仰韶中期定名为庙底沟类型、仰韶晚期称之半坡上层类型或西王衬类型。当这类命名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学者首先认识到,考古学的类型原本是用来区别同一文化的不同地域分支的,通过类型体现地域的不同,所以上述命名用来表示时代的不同不太妥当,后改为半坡期、庙底沟期、半坡晚期。因为甘肃仰韶文化的面貌同上述地区大同小异,所以其命名也就顺理成章地套用了这些命名。但是,当我们发现天水、陇南一带的仰韶文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地方特色日益浓厚,套用上述名称容易与渭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混淆,还是应另立地方类型较为妥当。根据现有的发掘资料,以大地湾遗址最为丰富,可作为该区域的代表性遗址,因此,现在将此地区的仰韶早、中、晚期分别暂称之为大地湾二、三、四期类型。

在研究甘肃彩陶时,经常会接触到所谓石岭下类型的问题。石岭下是武山县城以西25公里处、陇海铁路南侧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未经正式发掘,但是以石岭下命名的鲵鱼纹彩陶瓶却名扬海内外。有人说它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有的又说是马家窑文化早期,还有人认为是庙底沟期向马家窑文化过渡的中介性遗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目前称作石岭下类型的遗存经正式发掘的只有三处,即天水师赵村、西山坪和武山傅家门。其他采集品主要来自天水至武山一带,这类遗存均未超出大地湾四期的范畴,它们实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论文化谱系应归属仰韶系列。至于甘肃中部地区是否存在类似遗址,目前尚无确凿的发掘资料,石岭下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依赖或寄希望于今后中部地区的考古发现。它的命名虽不大符合考古学命名原则,但既然已成为人们的习惯称呼,按约定俗成的惯例,仍可继续使用,并无碍学术研究的深入讨论。

仰韶文化在甘肃的分布呈逐步扩展的态势。仰韶早期在甘肃东部和南部,包括庆阳、平凉、天水、定西和陇西的东半部普遍被发现,而在中部河湟流域至今无迹可寻。仰韶中期已拓展到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仰韶中期在甘肃仅为点状分布,公布的材料只有马家窑遗址的零星发现,整体文化面貌无从知晓。在距今5000年前后时,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整个河湟流域,与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晚期并驾齐驱,共同创造了甘肃古文化的繁荣。由于马家窑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势力集团,仰韶文化西进的步伐被迫中止,其分布范围仍然集中于甘肃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