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

第四节 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

1.考古发现和命名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出现我国迄今最早的彩陶,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距今5000~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时,他的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了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它被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考古界曾有许多不同的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直到1944年夏鼐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他认识到甘肃的仰韶文化与河南的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该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型归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之处很多,关系密切。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在过去由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之后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存特征,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的考古发掘。发掘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兰州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分布范围和特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宅地相邻,公共墓地流行,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男性墓地的随葬品中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的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爽朗的风格,但表现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陶工匠师。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逐渐变成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3.源头和分期

马家窑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特征、独立性很强的文化系统,可能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关于它的来源,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从中亚、西亚等地,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传到中原的。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完全可以肯定,包括彩陶在内的整个仰韶文化,是在黄河流域独立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一种观点认为,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而逐渐向西扩展的。苏秉琦先生指出:“仰韶文化遗存在甘肃境内的移动方向是自东部到中部;马家窑文化出现时间较早,同仰韶文化联系比较密切的马家窑类型遗存的移动方向也是自东部到中部;而半山、马厂类型遗存,则是自中部向西部延伸到河西走廊的西端。”

马家窑的分布范围与半山、马厂的分布范围虽有较大面积的重合,但甘肃东部不见半山、马厂的遗存,从陶质看马家窑以橙黄陶为主,半山、马厂以红陶为主。因此主张把半山、马厂两个类型的文化遗存称为半山、马厂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将半山、马厂看作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之后继承发展的两个文化类型。

目前,根据已发掘的遗址资料对各类型进行了分期。马家窑类型分早、中、晚三期,下面我们按普遍接受的观点,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类型向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