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

1.考古发现和分布范围

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辛店而得名,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境内进行考古调查时,根据他的“六期”说,提出辛店期文化遗存晚于马厂期,早于沙井期。

1947年裴文中先生等人对洮河、大夏河下游进行调查时发现辛店文化遗存9处。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刘家峡水库库区调查时,发现辛店文化遗址86处。近六十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辛店文化遗存进行过多次调查、发掘,已发现辛店文化遗址350多处,其中重要的遗址有甘肃永靖张家咀、姬家川、莲花台,青海民和核桃庄小旱地遗址等。

辛店文化分布范围广泛,东起陕西宝鸡,西至青海共和。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上游、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均有分布。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商周时期。是甘青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2.文化特征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泡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掺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羼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多圜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道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彩陶反映出畜牧生活的特色。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长方形竖穴偏洞墓和近似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形墓。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装饰品等。辛店文化还流行随葬动物的习俗,有牛、羊等,但不是完整的随葬,而是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摆放在人的头部上方。辛店文化还发现有殉葬墓,这种现象说明辛店文化已进入奴隶社会。

辛店文化分山家头类型、姬家川类型和张家咀类型三个发展阶段。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晚期遗存分布面偏西,逐步深入到湟水中上游地区。

3.重要遗址

山家头遗址

位于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山家头,1980年5~7月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山家头墓葬33座,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出土陶器69件,还有一些石、骨器等。陶器一般为双耳罐、钵、壶、单耳罐等,多圜底,口沿一般饰附加堆纹,器表为细绳纹。彩陶为黑彩或黑褐彩,纹饰有三角纹、回纹等。山家头墓地的发掘,证明它早于姬家川类型,晚于齐家文化,填补了甘青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一个缺环,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文化类型的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材料。

张家嘴遗址

位于永靖县西南20公里的莲花城北,遗址处在黄河南岸,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聚落遗址。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这里普查时,发现了辛店文化层叠压在齐家文化层之上,证明了辛店文化的年代晚于齐家文化。1958年~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995平方米,发现了齐家文化与张家咀类型的遗迹、遗物。

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多平底器,有圈足器、三足器和圜底器,未见凹底器。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多素陶,彩陶较少。器型丰富,以高领双耳罐、折腹盆、矮足双耳罐为主,还有三足鬲、豆等。陶器均为手制,陶质粗糙,表面往往施有一层白色或红色陶衣。素陶多装饰附加堆纹、绳纹、划纹。彩陶多以黑彩或紫红彩绘制花纹,纹饰以连续回纹、双钩纹、菱格纹、S纹、太阳纹和宽带纹为主。出土的铜器为青铜,器型有铜锥、铜矛和铜渣等。此时冶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姬家川遗址

位于永靖县白塔乡姬家川东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面积约一万平方米。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675平方米。发现房屋1座,窖穴11个,墓葬1座和石、骨、陶器等遗物。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辛店文化的房子,这是一半地穴式的长方形建筑,保存较好。出土物以陶器最多,带有明显的特征。器形以凹底器为主,三足器、圜底器次之,平底器较少,出现了少量的马鞍口双耳罐。彩陶图案的线条匀称,纹饰主要有回纹、双钩纹、S形纹、曲折纹、宽带纹,以及犬纹等。

莲花台遗址

位于永靖莲花村东南部,1959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890平方米。发现辛店文化房子1座,窖穴219个,墓葬3座,出土了一些石、骨、陶、铜器等遗物。包含有张家咀和姬家川两个类型,为研究辛店文化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