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陶器

第五节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次在山东泰安宁阳大汶口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大汶口文化是承袭当地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的陶器发展而来,据碳14年代检测法测定,距今约6500~4500年,大体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时代相当,已经发掘的遗址和墓地有10余处。

根据大汶口文化的地层叠压和陶器特征,可将其文化区分为早、晚两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晚期红陶虽仍较多,但是灰陶与黑陶的数量则明显增多,并出现了白陶器。早期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修整器形的基础上出现了轮制陶器。陶胎一般较为细腻而精致,陶器器表多素面磨光,装饰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纹、镂刻纹等纹饰。彩陶的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圆圈纹、水波纹、旋涡纹、花瓣纹、网纹、三角纹、勾连纹、连弧纹、方心八角纹等;用红、黑、白三色彩绘,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中有些彩绘纹饰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极其相近,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密切交融的表征。

大汶口类型白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