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文化
1.考古发现和分布范围
寺洼文化因在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首先发现而得名。1924年安特生在寺洼山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的8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以马鞍口陶罐为特点的文化遗物。1925年,他在《甘肃考古记》一书中,把在寺洼山发现的文化遗存,划入甘肃远古文化六期中的第五期“寺洼期”。
1945年,夏鼐先生在寺洼山遗址正式发掘了6座墓葬,于1949年发表了发掘报告《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一文,把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寺洼文化。并根据发现的火葬墓材料和古文献记载,首次提出寺洼文化为古羌族的遗留。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寺洼山遗址又清理出一座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陶器7件,有3件为马鞍口双耳罐。
195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凤县龙口村郭家滩发现马鞍口双耳罐。这是陕西境内首次发现寺洼文化。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临洮辛店村石家坪发现寺洼文化的墓地一处。1957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洮河流域再次调查,发现寺洼文化的遗址和墓地6处。1958年在平凉市安国镇清理一座墓葬,出土罐、壶、豆、鬲等陶器20多件。这批陶器的形制有其独自的特点,故把它命名为“安国式陶器”。不久,在庆阳市石桥村、平凉安国东沟遗址发现马鞍口双耳陶罐等陶器。另在武山县盐井乡阴洼发现寺洼文化墓地一处。1962年在庄浪县川口柳家村清理寺洼文化墓2座。197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在白龙江流域进行考古普查,发现寺洼文化遗址5处、安国类型遗址10处。1976年宝鸡市博物馆清理宝鸡竹园沟一号西周墓时发现一件双马鞍口双耳陶罐。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庄浪县徐家碾发掘寺洼文化墓葬104座,出土各类文化遗物2000多件。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天水地区所辖的各县进行考古普查,发现了诸多的史前文化遗址,属于寺洼文化的有西和县红旗乡栏桥村遗址,采集了双马鞍口双耳罐等遗物。198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对卓尼县苞儿遗址进行试掘,发现寺洼文化窑穴2个。同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栏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寺洼文化墓葬9座,出土陶器和铜器等遗物200余件。1983年岷县文化馆在洮河两岸发现中寨乡红崖村和荣埠乡姚庄等4处寺洼文化遗址。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在合水县发掘寺洼文化墓葬80座,出土陶器700余件,铜、石、骨器小件器物300多件。
寺洼文化主要分布在泾水、渭河、西汉水、洮河等流域。除宝鸡、凤县等少数遗址外,皆分布在甘肃省境内,东起合水县,西至卓尼县,北达庆阳市,南抵武都县。经过多年来的考古普查,发现寺洼文化遗址和墓地共30多处。经正式发掘的有临洮寺洼山、西和栏桥、庄浪徐家碾和合水九站等。这些地点除九站发现建筑遗址外,其他地点都仅发现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寺洼文化房址3座、陶窑4座、墓葬200多座,出土遗物3000余件。
2.文化特征
寺洼文化的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器的形态独具风格。以马鞍口双耳罐为代表的器物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并与伴出的鼎形三足器、袋足鬲、腹耳罐、豆和器盖等组合成陶器群。
2.有石斧、镜、刀、陶纺轮、弹丸等生产工具。
3.有铜刀、戈、镞、矛、剑、戟等武器和铃、泡、锡等装饰品。
4.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二次扰乱葬和火葬等多种。
关于寺洼文化的相对年代,在武都下郭家坪遗址发现寺洼文化墓葬打破齐家文化层的地层叠压关系,说明寺洼文化的相对年代要晚于齐家文化,而与辛店文化相若,略早于西周。九站、徐家碾、栏桥等遗址采集的木炭和人骨标本共7件,经碳14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400~前700年,经历了700年的发展历程,在年代上约相当于商末至西周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