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

精品赏析

1.内彩旋纹彩陶豆

高16.4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15厘米,1958年兰州市小坪子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橙红陶,大口弧腹,高圈足呈花口,腹部有对称的双耳。通体施黑彩,豆内绘大漩涡纹,外壁绘水波纹和宽带纹。

2.叶形曲颈彩陶铃

高9.2厘米,腹径6.8厘米,底径3厘米,1991年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型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内置小陶丸或石子,摇动时沙沙作响,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

内彩旋纹彩陶豆

叶形曲颈彩陶铃

3.旋纹双耳尖底瓶

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色细泥陶,器表打磨光滑,小口、细颈、丰肩、收腹、尖底,腹部有系绳用的双耳。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弦纹,瓶身绘四方连续旋纹,间饰像河水四溅的涡点。图案繁密紧凑,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动感。

4.旋纹彩陶瓶

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2厘米,1973年兰州市杏核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弦纹、圆点纹,瓶身绘前后对称的大漩涡纹,表现了河水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

5.旋纹彩陶罐

旋纹双耳尖底瓶

旋纹彩陶瓶

旋纹彩陶罐

旋纹彩陶鼓

内彩水波纹彩陶盆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鋬,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有彩陶王之美称。

6.旋纹彩陶鼓

长37厘米,大口径22,小口径12厘米,1998年永登县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陶鼓两端各有一耳,当为系绳用,一端略呈喇叭口,一端呈罐形口,喇叭口外有六个爪突,当为固定革制鼓面用。施黑彩,绘旋纹。这件彩陶鼓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打击乐器。

7.内彩水波纹彩陶盆

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1975年临夏水地陈家出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内外壁及口沿施黑彩,内绘同心圆、水波和星斗纹,外壁绘水波纹,整个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

8.内彩变体人面纹彩陶盆

高9.5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9.4厘米,1966年兰州市王保保城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彩,盆内底绘一大漩涡纹,涡心填十字纹,内壁绘三组由漩涡联结的变体人面纹,口沿上绘弧线、圆点、网纹等,外壁绘水波纹。

9.网纹旋纹彩陶壶

高25.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5厘米,1966年兰州市王保保城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橙黄陶。通体施黑彩,口沿回弧线纹,颈部绘平行带纹,壶身绘弦纹、网纹、水波纹,并间以圆点纹,造型饱满,线条流畅。

10.波折纹彩陶壶

高26.4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7.9厘米,1974年舟曲县掌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颈部绘弦纹,肩部绘六组羽状纹饰,腹部绘两层复道水波纹。造型端庄,图案精美。

11.黑白彩斜线圆圈纹彩陶壶

内彩变体人面纹彩陶盆

网纹旋纹彩陶壶

波折纹彩陶壶

高40.2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1.5厘米,1975年永登县蒋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橙红陶。施黑白彩,颈部绘黑、白带纹,肩部用斜线、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和弧边三角纹组成几何图案,上腹部绘弦纹,黑白映衬,对比鲜明。

12.弧边三角锯齿纹彩陶瓶

高28.7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8.1厘米,1974年通渭县碧玉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彩,装饰图案与其他器物不同,采用了不对称、不连续的绘画技法。口沿绘短斜条纹,瓶身一面绘弧边三角纹和锯齿纹,一面腹部绘“×”符号。

13.变体蛙纹彩陶壶

黑白彩斜线圆圈纹彩陶壶

弧边三角锯齿纹彩陶瓶

变体蛙纹彩陶壶

高2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0.8厘米,1965年漳县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彩,口沿绘一圈锯齿纹,颈部绘平行带纹,腹部绘两组变体蛙纹,构图新颖,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14.旋纹圈足三联杯

高12.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9.7厘米,1974年舟曲县掌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高圈足。施黑彩,绘二方连续旋纹,每杯绘一旋涡。这件旋纹圈足三联杯,造型奇特,独具匠心,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们用于饮酒的器皿。

15.内彩曲腹彩陶盆

高18厘米,口径27.7厘米,底径10.4厘米,1984年武威市韩佐乡五坝山出土,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藏。橙黄陶,外壁有对称的双鋬施黑彩,盆外壁绘钩形纹间平行竖带纹,内壁绘弧边三角纹、平行线纹和圆圈十字纹。器形独特,纹饰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