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系的分类

第三节 陶系的分类

人类的求知欲不会单单满足于制造出陶器。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先民们发现,不同的黏土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的陶器,而不同的土质在不同温度的火候下也会制作出不同硬度的陶器。现代人类利用他们留下的这些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总结出简明概括的陶器文化特征,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等。

下面我们就以我国的红陶、黑陶和白陶为例。

红陶是我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文化中最为普遍。距今1万年前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红陶占很大比例。精美的彩陶、彩绘陶,陶胎本色均是红色。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红陶的使用虽然逐渐减少,但一直没有中断。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者,称为泥质红陶,主要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陶土中掺有细砂者,能耐火,主要作炊具用,称为夹砂红陶。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许多文化遗址里都发现了红陶。

黑陶一般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与浙江良渚文化,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有出土。但已知的最早的黑陶却属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其坯体含有大量的炭化稻壳等,胎体疏松,吸水率高达18%~25%。晚期黑陶不论是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陶或是大约在夏商之际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黑陶,直至战国时期的暗纹黑陶,多制作精致,打磨光滑或器壁着色,制作精良。据报道,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属于崧泽文化的古井中就发现一件漆绘陶罐,其年代距今约5500年。

白陶盛行于大汶口文化,各地龙山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和各地商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但最早的白陶遗存则出土于浙江罗家角马家浜文化遗址中,经检测其质料显然已不是普通的陶土或瓷土,在显微镜下观察,陶片中有大量纤维状物,可能是灰石、角闪石风化的产物。至于大汶口、城子崖、殷墟的白陶,则用北方常见的俗称“坩子土”的瓷土烧制,只是因为烧成温度只有900℃的较低温,所以没有烧结瓷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