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早期
1.文化概况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大体延续了约1000年,距今7000~60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以宁县董庄遗址为代表,后段以大地湾二期为代表。后段遗存有碳测年代数据,经校正距今6500~6000年,前段数据暂缺,估计年代当在6800~6500年。
早期前段目前只发现于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的合水、宁县、正宁等地,遗址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阶地上,在陇东的黄土塬面及沟壑地带至今未曾发现早期遗址。
早期后段在甘肃东部和南部普遍有所发现,最南端已到白龙江流域,最西端可达陇西一带,以上区域内多数县博物馆都收藏有这一时期的彩陶。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的遗址有大地湾和师赵村两处。大地湾二期发掘面积9500平方米,较完整地揭示了当时的村落布局,这是甘肃境内仰韶文化早期考古中揭露面积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考古工作。小规模的发掘有秦安王家阴洼、天水西山坪、礼县高寺头、武都大李家坪等,其中王家阴洼发掘625平方米,是甘肃早期墓葬资料最丰富的一处。
2.文化特征
远古时代的彩陶发展水平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与所属文化的方方面面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所以,我们研究彩陶的发展进程,必须了解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所属的社会发展阶段。
仰韶早期的主要文化特征简述如下:
(1)遗址多选择在较宽阔的河谷地带,一般位于河边第一至第二台地。这里海拔低,土壤肥沃,适宜早期农业的发展。且距离水源较近,生活方便。大地湾遗址发掘出的一座较完整的村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史前先民和谐的生活场景。村落由壕沟围成椭圆形,中心部位是广场和一座大型房址,作为集会、祭祀的公共活动中心。中小型房址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多层分布,门向均朝向广场,是一座典型的向心式格局环壕式聚落。
大地湾阶地实景和聚落宫殿式建筑遗址照片
陶锉、纺纶照片
(2)房屋为半地穴建筑,除个别为圆形外,大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室内中部偏前处均设有灶坑,用于烧煮食物和取暖,居住面一般用草泥抹成。有的房址近墙角处设有高出居住面的土床,作为睡卧之处。灶坑周围的居住面上常置放饰彩的作为盛储之用的陶器。
(3)陶窑较原始,火塘、窑室大多未完全分离,因而烧窑温度不会很高;
(4)有集中的公共墓地。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的二次葬、双人合葬,盛行儿童瓮棺葬。大地湾发现有的葬具是彩陶钵或彩陶盆,扣置于瓮棺之上。在秦安、张家川的清水河流域的早期墓葬,多在左侧设一方形或圆形小坑放置随葬品。随葬品中经常出土完整彩陶。
(5)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典型器物有圜底钵、叠唇或卷唇盆、杯形口尖底瓶、葫芦形口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侈口鼓腹罐、弦纹浅腹罐、敛口瓮、尖底缸等,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线纹、弦纹等。制陶沿用大地湾一期的模具敷泥法,同时大量使用泥条盘筑法,慢轮已开始使用。
(6)陶制生产工具以陶锉、纺轮、陶刀居多,装饰品以陶环为主。技术较粗糙,纺轮、陶刀多为陶片改制,有的由彩陶片改制而成。
(7)石器种类复杂,磨制居多,出现成套的农业加工工具,如碾磨石、碾磨棒、盘,同时还有专门用来研磨彩陶颜料的研磨石、研磨盘。
(8)骨器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且数量众多,体现出狩猎经济仍占较大比重。还有一定数量的角器和蚌器。
3.彩陶纹饰和特点
仰韶早期彩陶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先民的艺术创造力较大地湾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构思出了种类繁多的图案,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饰有彩纹的陶器均为细泥红陶,纹饰绝大多数是黑色,红陶黑彩给人以夺目、沉着的视觉感受。另有极少部分的红彩,显露出前仰韶文化的遗风。西山坪二期的少量钵形器口沿外仍为红色彩带,大地湾二期个别器物内壁和底部也出现红彩圆圈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块状或粉末状颜料,经鉴定分别为赤铁矿、磁铁矿,或两者的混合物。这种以铁矿石为主的颜料必须打碎、研磨后才能使用。我们在大地湾的考古发掘中见到很多石斧上沾有红色矿物颜料,应是敲击过铁矿石而形成的。大地湾二期出土了数十件研磨石、研磨盘,器物表面均有较多的红色颜料,其中研磨石制作规整,或呈圆锥体,或呈圆柱体,一端为柄,一端为经常使用而研磨成的光面。看来,在当时制作彩陶已有成套的专用工具,数量之多足以说明这是当时人们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大地湾研磨石照片
彩绘主要用于盆、钵、碗、盂、瓶、壶等器物,有的器盖、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见彩纹,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为钵形器。绘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钵的口沿部,瓶、壶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饮食器如盆、钵等器物,口大体矮,纹饰多为单层横向排列;而口小体高的瓶、罐、缸等类器,纹饰则与器型相适应,为多层纵向排列。总之,仰韶先民在彩陶艺术上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纹饰以几何形花纹为大宗,其次为动物形花纹。绘制构图元素有圆点、直线和少量的弧线。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是早期彩陶的艺术风格。不过,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到了偏晚阶段,弧形线条使用增多,图案渐显活泼,一些略显呆板的图案日益减少。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动物形纹饰中以极具特点的鱼纹最为常见。
让我们一起走进仰韶早期的彩陶艺术世界,共同领略和欣赏这一时期的主要纹饰及艺术风采。
宽带纹刻画符号陶钵
宽带纹,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类纹饰,也是仰韶早期典型的独有纹饰。通常是在钵形器的口沿外壁绘一周宽2~3厘米的黑色条带,在某些体形较长的陶器,如葫芦瓶、细颈壶的口沿外也有使用,好像是戴了一条或宽或窄的黑色头巾。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钵形器的黑宽带上,往往还刻有简单的又令人费解的符号,如“I”“E”“↓”“丁”等。这些符号一目了然,一件器物上只使用一个,看起来与我们的汉字和今天仍然使用的某些指示符号非常相像。大地湾遗址发现的这类符号有16种之多,整个渭河流域的仰韶早期已发现各类符号50多种。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
鱼纹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纹饰。在距今7000~6000年间,鱼形纹饰经久不衰地展示着它们无穷的魅力,几乎每一个仰韶早期遗址中都有鱼纹彩陶器或陶片出土。最初的鱼纹写实性均很强,一眼就可以辨识,后来则从头部开始简化,越来越抽象,变得不易分辨。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而且体现出了这一时期彩陶艺术的最高境界。
鱼纹变体彩陶盆
为什么鱼纹只画在盆形器上,而不绘于钵、盂类器上,我们推测,在各类盛储器中,盆形器口径多在30~50厘米之间,容积最大,捕获的鱼类在盆中存放最为适宜。正是由于受鲜活的鱼儿在盆中生动之体态的启迪,先民们萌发了艺术创作的激情,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古朴的原始艺术之作。1986年,我们在礼县高寺头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残器盖,大小与盆相近,应当为盆盖,其上绘着数条游动的鱼儿,恰是盆中鱼的写照。
直边三角纹彩陶钵
几何形纹饰中,最常见的母题是直边三角纹。三角纹的三条边线既平且直,又分为等腰三角和直角三角。这类纹饰极富变化,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三角组成图案,再配以圆点、直线,构成一幅幅红黑相间、虚实相衬、构思巧妙的图案。总之,看似呆板的直边三角纹,在先民们的手下通过精心的排列、巧妙的组合神奇般地变幻为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
弧边三角纹是另一类较常见的母题纹饰。它们显然是从直边三角纹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常饰于钵、盆腹部,而且盛行于盆的口沿部。在仰韶早期的偏晚阶段,这类纹饰逐渐取代了直边三角纹。弧边一般均向内弧,有的仅有一边为内弧,有的是双边内弧,有的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则出现了三边均内弧的三角纹。弧边三角较直边三角有更多展示艺术才能的空间,同时曲线美也增添了彩陶艺术的无穷魅力。
弧边三角纹彩陶钵
圆点纹彩陶钵
圆点纹既是纹饰的基本元素,又可作为一种母题花纹,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大多在组合图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填充和定点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各类组合图案中。
直线纹虽使用较频繁,但一般不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其他纹饰,如三角形纹的附属纹饰而出现的,有横行、竖行、斜行几类,少者一条直线,多者4条直线。实际上,直线纹既起着附属的装饰作用,又在组合图案中担当着分隔作用,使各部分图案均匀地占用空间。在本期偏晚阶段出现的复杂组合图案中,以数条斜行略有弧度的近直线纹,与重弧、弧边三角共同组成了风格别致的彩陶图案,代表了仰韶早期的最高艺术水平。
重弧纹和凸弧纹较为常见。重弧纹即上部平齐,下部为一近月牙形的重弧;凸弧纹正好相反,下部平齐,上部凸出。大多饰于圆圈空白处,其上下加饰一条或两条直线。
侧弧纹亦常见。一侧平齐,另一侧呈半月形,常以双相对,向外凸出。常作为填充图案,出现在由空白形成的圆圈内。
张家川垂弧纹葫芦瓶
大地湾刻有符号的宽带纹圜底钵
还有些纹饰虽不多见,但极具特色。如菱形纹,用粗细相间的线条绘成菱形,再内填圆点,显示出先民对各类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运用自如的能力。又如豆荚纹,弧边三角纹斜向相接,形成豆荚形空白,荚中饰一对角斜线,线中段加饰一圆点,宛如一片豆荚,既构图美观,还在绘彩时起到均匀分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