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纹

三角纹

所有含彩陶的考古学文化中,其纹饰主体均为几何形图案,动植物形图案永远是少数,所以寻找几何形纹饰的演变规律,探索史前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彩陶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研究彩陶的文章、书籍不断问世,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给公众以启迪。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方向。研究纹饰演变不能脱离考古学文化,不是一个文化系统的纹饰怎能放在一起谈演变?图案的早晚,首先要看纹饰的载体,即陶器本身的早晚;另外,纹饰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艺术现象,我们只能依据大量的、常见的实物证据作出恰当的推论,要尽量避免引证偶然的、个别的实例,从而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倾向。

在仰韶文化延续的2000余年间,无论早、中、晚期,无论常见图案如何变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一种主要的构图母题,那就是三角纹。

1.直边三角纹

三角纹的使用始于仰韶文化早期,这可能是史前先民受自然界类似三角形的山、花叶等事物的形状的启示。它又是几何形纹饰中相对简单的一种纹饰,因此出现较早,这与由简单发展为复杂的艺术规律也是吻合的。最先使用的三角纹样式是直边三角纹,多见于盆形器腹部的二方连续图案,最初是两个为一组的单独图案,如等腰三角形上下对顶或直角三角形斜对;后来由两个三角形增加到四个为一组,等腰三角纹变得较少,而体长的直角三角纹逐渐增多。有时三角纹成为陶器的唯一母题花纹,如王家阴洼的圜底钵,但大多数情况下,三角纹是与圆点、斜线共同构成组合图案出现在各类陶器上的。这一时期的器形均为圜底器,也就是说直边三角纹只画在圜底盆和钵上。

2.弧边三角纹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偏晚阶段,出现了弧边三角纹。弧边一般向内凹,它比直边给人的视觉感更为优美。先是单弧边,继而是双弧边。与弧边三角纹对应的陶器,既有圈底,又新出现了平底器。在个别的彩陶精品图案中,如大地湾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还出现了三边皆弧的三角纹。弧边三角纹的出现突破了原来固定在长方形边框内绘彩的格局,创造了更多的图案组合方式,尤其是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形成圆形空白,这是仰韶彩陶纹饰的重大变革。三角形成圆形的神奇变化,为仰韶中期彩陶的繁盛创造了先期条件和挥洒才艺的巨大空间。

在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纹饰中,三角纹出现的频率大大高于早期。此时直边三角纹已完全被弧边三角纹取代,饰彩陶盆均为平底。在典型母题花纹回旋勾连纹中,多变的弧形三角纹成为最关键的构图元素,一角被拉长为流畅的弧形线条,另一角却延伸为长长的弧形弯勾,倾斜的摆放位置产生了回旋的美感。在其他纹饰中弧边三角的身影随处可见,边线有时内凹,有时外鼓,随需要而变换,或饰于腹部,或饰于口沿。仰韶中期彩陶整体风格之所以变得绚丽多姿,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弧形三角纹的普遍使用和无穷变化。

到了仰韶晚期,弧边三角纹完全成为所有纹饰中首要的标志性纹饰。它们几乎出现在所有饰彩器皿上,也是最为常见的母题花纹。在各类组合图案中,大多数都离不开形态各异的变体三角纹,其中以三弧边三角纹为主。无论其使用数量,还是装饰质量,此时均达到了三角纹发展的顶峰。在后来的马家窑文化早期,弧边三角纹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继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