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陶器发明于史前时期,是早期人类定居生活的产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也是考古断代较为可靠的实物资料之一,对考古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彩陶反映了先民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彩陶最早产生的地区,距今约八千年前后,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和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都发现了绘着简单纹样的三足彩陶钵。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甘肃彩陶的发展经大地湾、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绵延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甘肃考古发现的彩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灿若星辰,出土的彩陶数量巨大、器型丰富、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极具艺术性。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不仅构成了河陇地区新石器时代社会发展的完整序列,而且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灿烂篇章。
甘肃彩陶文化的考古研究起步较早,自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的考古,发掘了临洮马家窑、广河半山、民和马厂、广河齐家坪、临洮辛店和寺洼山、民勤沙井等著名古文化遗址,正式拉开了甘肃地区彩陶文化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序幕。甘肃彩陶文化考古可分为早期考察与发掘(19世纪中叶—1949年)、系统性考古发掘(1949—1990)和重点发掘(1990年至今)三个阶段。对重要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报告的发表,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深入探索彩陶文化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几代人的积淀后,其年代的测定和判断均已取得显著成绩,基本建立了彩陶文化的年代序列和甘肃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
2019年8月19—2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在甘肃进行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彩陶甘肃——美冠世界的彩陶之乡》通过展现彩陶类型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图案的色彩缤纷、绚丽融汇,揭示了彩陶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中作为远古族群文化遗留物的独特意义和价值,阐释了彩陶在人类艺术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这既是对甘肃重要文化遗产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也是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深入发掘和保护,对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融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