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区和空间分布

文化分区和空间分布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省境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形,由东至西长达1600多公里,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一个山地型高原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为人类活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条件。因此,甘肃境内的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面貌复杂,发展进程与方向颇不一致,经济类型多样化,彩陶纹样各有千秋。甘肃彩陶文化分属不同文化系统,呈多元发展的态势。甘肃东部、中部、西部各有不同的古文化和彩陶,即使在同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所以,依照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可将甘肃的东部、中部、西部视为3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东部和南部地区,可简称为泾渭区。按行政区划指庆阳、平凉、天水及陇南和定西地区的东半部(华家岭和白龙江以东)。该区主要河流为黄河水系的泾河、渭河与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嘉陵江,地形为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其中六盘山将陇中黄土高原分为陇东、陇西两部分,陇东多有宽阔的黄土塬,陇西普遍为黄土梁峁沟壑地形,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该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自然条件优越,气候为温带湿润区或半湿润区,利于农业文化的生长发育,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农业、彩陶的发源地。

甘肃彩陶分布地形线图

中部地区,可简称为(黄)河、湟(水)区。按行政区划指兰州、白银、临夏、甘南、武威、金昌以及陇南、定西地区的西半部,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庄浪河等,民勤与金昌境内有石羊河、金川河。除武威、金昌两地属河西走廊,甘南属甘南高原外,大部分地区仍属陇西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现代气候大多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该区是首先发现甘肃彩陶的地区,也是彩陶最为繁盛的地区。该区最早的彩陶遗存比东部地区晚了约2000年。

西部地区按行政区划分指张掖、嘉峪关、酒泉三地区,即河西走廊的中西部。其北为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地,其南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河流均为内陆河。该区既有广袤的荒漠戈壁,又有宽阔的绿洲沃野,海拔多在1400米~2000米,属温带干旱气候。因自然条件比中东部地区恶劣,生存环境较为艰难,所以文化发育迟缓。现在该区有明确证据的最早遗存是马厂类型,这比中部地区最早的遗存又晚了700年~800年。马厂类型后来逐步演变为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四坝文化的彩陶图案及陶器中的许多因素都来自马厂类型。

综观甘肃彩陶的时空分布,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现象:甘肃彩陶由东向西渐进传播的清晰脉络。自然地理的较大差异造成了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在甘肃自然条件中最为优越,农业发生最早,因此,彩陶率先于约8000年前在此诞生,而此时的中西部还是一块沉寂的处女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距今6000年左右时,中部地区始见原始文化和彩陶,在此基础上又过了近千年,马家窑文化才终于出现在中部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形成了与东部的仰韶文化互相对峙的强盛阵容。后来,又是东部地区兴起的齐家文化不断向西扩张,将马厂类型的文化最终逼进河西走廊的中西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这种文化与彩陶西进的趋势才逐步停顿下来,使得四坝、辛店、寺洼、沙井文化在各自的区域内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新考古资料表明,在河西走廊、青海、内蒙古等地区以及新疆哈密还存在一个单独文化种类——西域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