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在考古学中,人类主要使用石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最初称为石器时代,后来一分为二,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与磨制石器的时代划分开来,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标志是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陶术的发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然而,这些传统认识在近几十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早期陶器在世界各地的发现,说明制陶技术并不是与农业同时起源的,比如西亚地区很早就有农业,但没有陶器,所以称作前陶新石器文化;日本的情况却相反,很早就有陶器,但却没有农业。因此不能认为陶器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非农业部族就不会发明陶器。旧石器时代是攫取性经济,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是捕杀动物和采集植物果实;新石器时代则为生产性经济,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劳动,通过发展种植与动物养殖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革命”。
如果说陶器与农业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陶器的产生?学者们在对西亚、中国等地早期陶器的研究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陶器的起源与人类的定居生活或相对定居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任何重大发明的问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有技术的保障。对于先有农业的地区,例如西亚,大约在距今1.1万年前,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人们面临食物短缺,被迫尝试以森林草原交错地带的各类杂草为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将野生大麦、小麦培育成粮食作物,并且开始了羊群的畜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们逐渐放弃了四处流动的生活方式,开始兴建村落,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定居生活中,人们发现需要有各种器物储藏食物和水、蒸煮食物,他们认识到自然界提供的果壳、葫芦等天然物品当然是首选之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必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容器来源。在寻找代用品的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泥土遇水变软,可以任意捏成各种形状,经过火烧又可变硬,形成固定器物。在认识到了土、水、火的关系后,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土捏塑成各种理想的器形,尝试陶器的生产。经过漫长的实践过程,土终于在水与火的作用下变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形态各异的容器。在距今9000年前左右,西亚地区出现了成批的陶器,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陶土原料到处都有,极易得到,加之技术工艺并不复杂,使用随处可见的树枝、柴草即可达到烧陶的最低温度。因此,这项技术一经发明,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播,并且世代相传直至今日。考古发现表明,人类的定居生活才是陶器发明的前提和条件,而陶器的产生又使得生活逐步稳定,定居的生活方式便可以进一步得到强化。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的早期陶器相对应的经济类型不完全相同。例如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陶器是与原始古稻并存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既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器,同时也出土了经鉴定属于栽培稻初期的稻谷与稻壳;华北地区虽然没有发现直接的粮食遗存,但以自然环境及早期共同出土的陶器推测,当时极有可能已处于农业发生时期;华南地区桂林一带的文化面貌不甚清晰,以现有证据分析,当地先民虽已使用陶器,但仍主要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集体经济。换言之,华北和中原一带在发明陶器时,已经有了原始农业,而农业会促使陶器制造迅速发展;华南地区先民们在农业产生之前已使用了陶器,陶器的发展相对农耕文化的发展来说较为缓慢。
我国早期陶器大多是圆形球体,平底器很少,这种器型的出现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来自大自然的启迪,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广泛使用的是圆形为主的植物果壳;第二,圆形器物容积最大;第三,做平底器的工艺要复杂一些,圆形圜底相对简单容易;第四,最初的陶器首先考虑的是满足炊事需要,然后才是盛储需要。圆形底器物用支架放在几块石头上,便能生火加热,也较为稳固,而且采热功能好。对于从事农耕的居民来说,将粮食煮熟是陶器的首要功能;对于从事狩猎采集型的居民来说,加工的肉类食品自然比茹毛饮血更利于健康,口感也更好。而有些坚果类食物要煮沸除涩后才能食用。日本的早期陶器器型与我国相似,有学者认为与日本先民精炼鱼油有关。
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地区,陶器发明较晚,他们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而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较早,这一带的居民则主要种植稻、谷,小麦传入这些地区已经是陶器出现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了。或许,以米类为食的居民对陶器的需求更为迫切,从而催生了陶器的发明。陶器与农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然,更为合理的解释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