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的彩陶构图多分层排列,各层之间用平行线分隔,使图案显得繁而不乱,有条不紊。沙井文化这些富有特色的器形和纹样,反映出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1.考古发现和分布范围
沙井文化是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1923年首先在甘肃省民勤县沙井发现而得名。1923年安特生在河西走廊进行考察时发现,之后在1924年在沙井村附近发掘了柳湖墩遗址。由于当时已知它有铜器出土,所以安特生将它列为甘肃远古文化“六期”之末,称为沙井期。
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赴甘肃、青海考察,调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东和永昌三角城等遗址,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和陶器等遗物,并首次提出以沙井文化命名。1979—1981年永昌三角城大批沙井墓和遗址的发掘、1980年永登榆树沟沙井墓的发掘,深化了我们对沙井文化的认识。
沙井文化距今2900—2400年,相当于西周晚期到战国早期,是河西走廊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遗存。分布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金昌、天祝和永昌县等地,民勤沙井子至金昌三角城一带是它的中心区域。
2.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遗物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较粗糙,均为手制,器型较小,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彩陶以紫红色绘制图案,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纹饰多饰于器物的颈部和肩部,下部基本不绘彩。
沙井文化的房屋均为平地起建,呈圆形或椭圆形,门向东,筒状。
沙井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一般大墓位于墓地中心,小墓分散于四周。墓的形制以偏洞墓为主,竖穴土坑墓次之,个别为单竖井或双竖井洞式墓。葬式多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北。随葬品以铜牌、铜泡和铜刀等装饰品为主,陶器较少。
铜器器型丰富,有铜刀、铜泡、铜连珠形饰、铜管、铜坠和铜铃等,形制多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从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牲的牛、马、羊骨看,强烈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
沙井文化是甘肃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中年代最晚的,也是我国最晚的。它最后随着西去的驼铃声消失在沙漠、戈壁之中。到此为止,甘肃彩陶文化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