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烧制

第四节 陶器的烧制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发生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形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进而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根据有关资料,最原始的烧成工艺是平地式烧陶,或称平地堆烧。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固定的窑址,选择一块空地将陶坯堆放在一起,用泥巴将陶坯整体盖紧并糊严,开一火口加柴添火,同时再开几个小口作为烟道。因火力不匀,温度不高,密封不严,陶器烧成后颜色不均匀,质地松脆。大地湾一期没有发现陶窑,陶器上常有红黑相间的斑块,色彩不纯正,陶片易碎,说明当时的烧制技术还是比较原始落后的。

田野考古中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窑炉遗址,按其结构可分两类:一类为竖穴窑,一类为横穴窑。这两类窑都是升焰窑,其不同之处在于,竖穴窑焙烧陶器的窑室直接坐于火塘之上;横穴窑一般有较长的火塘,火塘的一部分也可称之为火道,焙烧陶坯的窑室则置于火塘末端之上。估计在出现这两种陶窑之前,还应有一种更为原始的烧陶方法,类似我国云南傣族地区至今仍有使用的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法。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陶片,经测定,有的烧成温度并不高,例如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为680℃;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已测定烧成温度的四件标本,最高的为830℃,最低的只有750℃;湖北宜都红花套下层(大溪文化)的红陶烧成温度为600℃~700℃,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用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法烧成的。

在大地湾仰韶文化中发现35座陶窑,是甘肃考古发掘中最多的一处。另外,在天水师赵村遗址也发现了6座保存较好的陶窑。在这些陶窑中,仅有2座浅穴平底式陶窑与上文所述平地烧陶的情况类似,其余均为较先进的横穴窑。例如,大地湾二期编号为Y2000的陶窑是浅穴平底式,整体呈椭圆形,深0.16米,靠左侧有一堵小土墙将窑室与火塘分隔,土墙两端各留有0.3米的缺口为通火道,窑的左侧下方是一个添柴加火的操作坑。此窑火塘与窑室在一个水平台面上,火势不如横穴窑旺盛,但深于地面之下,火力可借操作坑的风势,又比平地烧陶进步,火力会强一些,隔墙又能使陶器受热较均匀。大地湾四期编号Y800的陶窑是一座典型的横穴窑,左侧长方形深坑为火塘,右侧为圆形窑室,中间有3条火道。有的窑室内火道呈树枝状,陶坯受热更加均匀。此类窑址的火塘在下方,窑室在斜上方,火力旺盛,能达到1000℃左右的高温。

大地湾二期浅穴平底式陶窑

大地湾四期横穴窑

在兰州市东11公里处的黄河北岸,有一个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这里曾发现了一处大型窑场。考古工作者清理了12座陶窑,发掘者根据被破坏的现场情况判断,窑场原有窑址不止这12座,足见当时制陶业的繁荣。据简报描述,上部窑室均为方形,最大的窑长宽各为1米;底部为锅底形,有沉积的白灰土层,应为烧柴形成的草木灰。从遗迹现象判断,这类窑上部是窑室,下部是火塘,可能是比横穴窑更为进步的竖穴窑。

陶窑的结构不同,窑内温度与密封程度也不同,因此,陶窑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火候就越高。据马清林测定,大地湾一期的烧成温度最低,仅为750℃左右。这个数据和各文化陶器的坚实程度基本上是吻合的。总体来看,除大地湾一期外,多数的烧成温度都在900℃~1000℃之间。另外,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开始,直到齐家、辛店文化都有使用瓷土或高岭土烧陶的现象,但始终没有烧出原始瓷,其原因在于陶窑限制了温度的升高。瓷土需加热到1100℃以上才能达到玻化条件。

烧陶工艺中,还有控制烧成气氛的能力问题。烧成气氛是指窑内气体的组成和氧化,或还原的能力。若陶窑密封不严,空气中含有的氧将坯体所含物质氧化,陶器烧成后呈红色或橙黄色;若陶窑密封较好,气体中含有的一氧化碳具有将所含的铁质还原为氧化亚铁的能力,烧成后的陶器呈灰色或深灰色。随着陶室的改进,还原气氛下的灰陶越来越多,陶器的硬度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