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年代检测法测定,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距今6000~4000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整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的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刻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篮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施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
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炊器和饮食器两类。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石岭下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介绍如下:
半坡类型圜底盆
(1)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遗址有早、晚期的区别。代表性陶器有圜底陶钵、圜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装饰有绳纹、线纹、弦纹与锥刺纹(分菱形、三角形、麦粒形)和彩陶。彩陶中多有用黑彩绘制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的,但这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另外,有的彩陶钵的口部里沿处刻划有符号。
(2)庙底沟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平底碗,曲腹平底盆,圜底钵,双唇、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圜底罐,罐形鼎,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和彩陶。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
庙底沟类型曲腹平底碗
(3)西王村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宽沿盆、带流罐、长颈双耳尖底瓶、斜壁平底碗、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篮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孔,彩陶多用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线、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
(4)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后岗类型因发现于安阳后岗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圆腹鼎、敛口圜底钵、弧腹平底碗、长颈鼓腹壶和小口圆腹瓮等。器表装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和指甲纹。彩陶主要有红陶衣彩陶,常见的彩陶纹饰中有条带纹、竖线纹(分三竖道至六竖道)和三角纹等。大司空类型因首先发现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斜壁平底碗、卷沿深腹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篮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线三角纹、叶纹、旋涡纹、半环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圆圈纹。
(5)秦王寨类型与大河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因发现于河南荥阳秦王寨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罐形鼎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小口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彩和黑彩,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三道或四道),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郑州市大河村而得名,是近年来发掘范围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且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盖等。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旋涡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
(6)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是因在武山县城以西25千米处、陇海铁路南侧的一个小山村发掘得名的,以石岭下命名的鲵鱼纹彩陶瓶却名扬海内外。有人说它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有的却说是马家窑文化早期,还有人认为是庙底沟期向马家窑文化过渡的中介性遗址,众说纷纭。其实,目前称作石岭下类型的遗存经正式发掘的只有三处,即天水师赵村、西山坪和武山傅家门。总体来看,较早阶段使用平唇口尖底瓶,彩陶纹饰与大地湾四期相同;较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口尖底瓶,彩陶纹饰增添了类似马家窑文化的因素,但整体面貌却与马家窑不同。其他采集品主要来自天水至武山一带,这类遗存均未超出大地湾四期的范畴,它们实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论文化谱系应归属仰韶系列。陶器质地分为泥质、夹砂两大类,陶色则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红陶和灰陶,其中年代越早红陶越多,越晚灰陶比例增大。夹砂陶陶色有红褐、灰褐、黄褐等。少量陶器施有红色、白色陶衣。器型以平底器为主,仍使用尖底瓶,新增四足鼎,偶见圜底器。陶器造型多样,器类更为复杂。常见器物有敛口钵,形制多样的盆形器、平沿或喇叭口尖底瓶,矮颈或高细颈壶,各类形制的罐形器,口沿厚重的大型缸、瓮、四足鼎、束腰器座、形似倒扣的碗形器盖等。纹饰仍以绳纹、线纹最为常见,夹砂陶器上多饰附加堆纹条带。陶器的附属物鋬、耳增多,较常见的还有圆形泥饼、泥条等泥饰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