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是什么

一、“空间叙事”是什么

界定“空间叙事”首先要重申“叙事”的定义。“叙事”,简单说来就是讲述故事。对于“叙事”的规定,查特曼认为,“叙事”由故事和话语组成。故事,即事件或内容的链条及人物、背景等组件;话语指的是事件被表达出来所运用的组成及其方式。普林斯给“叙事”所下的定义是“由一个、两个或数个(或多或少显性的)叙述者向一个、两个或数个(或多或少显性的)受叙者传达一个或更多真实或虚构事件(作为产品和过程、对象和行为、结构和结构化)的表述”[44]。而申丹则认为是,“叙”+“事”,也就是“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45]。可以看出,由于立场不同,不同学者对“叙事”的理解也有所差别。但是,宽泛地讲,对“叙事”是讲故事这一点则是相同的。

对于“叙事”的界定,值得注意的还有热奈特的说法。他认为“叙事”的概念含混不清会导致“叙述学”(热奈特语)[46]中的某些问题模棱两可。他将“叙事”的含义分为三层:“叙事的第一层含义,如今通用的最明显、最中心的含义,指的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叙事的第二层含义不大普通,但为今天叙述方面的分析家和理论家所常用,它指的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叙事的第三层含义看来最古老,指的仍然是一个事件,但不是人们讲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讲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47]热奈特着重探讨“叙事”的第一层含义——“叙事话语”,以此为基础,也有涉及第二三层含义的“叙事”。也就是说,在对文本分析的同时难免会涉及所讲述的事件及其讲述的方式。

基于如上论述对“叙事”的不同界定,笔者选取热奈特关于“叙事”的第三层含义,也就是最古老的含义。结合关于“空间”规定和申丹对“叙事”的定义,认为“空间叙事”就词语组合本身而言,是一个动词,意味着是动态的行为,指的是叙事作品中所呈现的“空间”所传达出的相应的具有时间性的事件信息或内容。而“叙事作品的功能不是‘表现’,而是构成一幅景象”[48]。简言之,“空间叙事”实则用叙事艺术中的“空间”来展示关于故事情节的图景,将故事发展的时间序列给予观众或欣赏者直接的视、听觉呈现,是叙事的一种方式或技巧。正如龙迪勇对小说空间叙事的概括一样,“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49]。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即研究如何运用“空间”进行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它扩展了叙事理论中空间的内涵,使空间问题的研究在叙事学领域得到深入和发展,是现代理论批评的一种新思路。

如前所述,根据叙事作品的媒介属性,可以将叙事作品分为文字媒介艺术和非文字媒介艺术两种。事实上,这两种叙事艺术的区别除了外在的媒介表现形式不同外,还在于叙事作品的空间图景的建构方面,文字所传达的空间信息可能会更加细腻,更感人肺腑,沁人心脾,与之相比非文字媒介所设置的空间视觉效果却无法企及。正如《歌德谈话录》中谈到供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的区别,“……一部写在纸上的剧本算不得什么回事。诗人必须了解他用来进行工作的手段,……每个人都认为一种有趣的情节搬上舞台后也还一样有趣,可是没有这么回事!读起来很好乃至思考起来也很好的东西,一旦搬上舞台,效果就很不一样,写在书上使我们很着迷的东西,搬上舞台可能就枯燥无味”[50]。就拿话剧剧本《北京人》中每一幕之前对季节、时间、背景、事件发生地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说,剧本相比舞台演出的《北京人》更富有生动性,行文细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相比文字性质所描绘的空间呈现,非文字媒介艺术的视听感觉的直观呈现自然稍显粗糙,没有华丽辞藻修饰下的细腻动人的空间图景。在话剧《北京人》表演中,甚至没有时间去细细体味这种破落的大家庭在这个风起天寒的初冬更显得冷寂、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