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艺术中的场景
关于话剧艺术中的“场景”,谭霈生认为,“构成一个场面的可能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个人。也可以说,戏剧场面,就是他(她)或他(她)们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内进行活动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画面(流动的画面)。在一场(或一幕)戏中,随着人物的上场、下场,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场面不断转换,戏剧情节正是在场面内部及场面的转换中不断发展的。人物的动作构成场面,场面的转换、连接构成一场(或一幕)戏,若干场构成全剧”[12]。而话剧中的场景往往受舞台的限制,均为虚拟并简单的设置。话剧作品正是通过“点”层面的人物的台词、动作构成虚拟而简单的场景进行叙事,成为再现生活的艺术。
话剧艺术讲究再现生活真实,但从舞台上的布景及道具看,不论是单个场景还是多个场景,其都具有虚拟性的特征,目的在于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及其环境,此外还是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动作来对场景进行建构。如果舞台缺失了人物及其言语动作的话,具有讲述功能的场景也即不复存在。就场景中人物的言语动作及活动,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中这样论述,“当诗人给予他的人物一最适当的,也就是说和他们所处的情境对立的性格以后,假使他有一点想象力的话,就不能不在脑子里设想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如果我们听别人讲起一个人,听多了,就能设想出这个人的形象;这种情况是每天都会碰到的。我不知道在面貌和行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类似;可是我知道,一个人的感情、言论、行动一旦为我们所知晓,我们就会立刻想象出他的面貌,并将感情、言论、行动等等添加在这面貌上;假如我们遇见这个人,而他的面貌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那么,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他,却几乎要脱口而出:我们不认识你了。每一个画家、每一个戏剧诗人都应当善于研究相貌。……对我来说,我设想不出,如果诗人没有想象好那个被带上场的人物的动作和活动,没有捉摸透这个人物的举止和面貌,怎么能开始写这场戏”[13]。此处的“诗人”指的是戏剧的创作者。可见,人物的言语、动作及其活动在场景建构中的不可或缺性。
此外,话剧中场景离不开特定的物理空间,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谈戏剧艺术作品表演时,关注角色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的同时,还强调了戏剧的“动作情节”应该在外在的现实世界里进行,认为“把自己摆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为着活动,还需要一种外在的环境,即一个具体的场所,……戏剧的场所有时是一座庙宇或其他建筑,有时是露天的,……在这种场所里展现一些活的雕刻式的人物形象,他们即通过富于表情的台词,又通过身体各部分的绘画式的姿态和反映内心的姿势和运动,把他们的意志和情感变成客观的(可以目睹的)”[14]。话剧艺术需要一个空间来表现,这种物理空间规定了戏剧场景构建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