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分节点
传统戏曲舞台上,一场戏代表一个叙事单位,一场戏中包括有若干出(折)戏,即本文中所讲的场景。有时一出(折)戏就代表的是一个场景,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一出(折)戏可能由几个场景组成。“具体而言,每一个传奇剧目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表演单元组成,随着时间顺序向前延伸。它们服从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却又各有各的中心事件和表演重点。所以每一个‘点’都可以‘折子’的形式被单独演出;也可以经过重点择取,组成所谓的‘节本’。这种‘随机组合’的特点,对叙事程式的采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为中国戏曲的情节不是不可分割的‘团块’结构,而是可拆可串的‘串珠’组合。”[13]所以说,一场戏的演出顺序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体现历史时间演进的一种方式,也即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关于时间问题,与话剧艺术一样,本文关注的是作品中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时间状态,即故事时间。
根据一场戏中包含若干出戏,一出戏中有时又由几个小场景构成,本文将传统戏曲艺术中连接场景之间的分节点按照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一种是一出戏与一出戏之间的场景连接的分节点,简称为出与出之间的分节点;另一种是一出戏中小场景之间连接的分节点。如下分述。
1.出与出之间的分节点
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由若干出(折)戏组成的。其出与出之间的分节点如同话剧艺术中幕与幕之间的分节点——幕间歇一样,在舞台上显而易见,也是拉上幕布表示一出戏(一个场景)结束,即将开始下一出戏(场景)。在戏曲艺术中,由于演员服饰的复杂性,出与出之间的幕间歇比起话剧艺术可能时间稍长一些,但其功能与话剧艺术中的幕间歇相似,同样都是表现时间进程上的间隔与变化,巧妙地处理不方便在舞台上展现的情节内容,把故事情节在不同时空的发展状态用换幕的手段呈现于观众,来完成情节发展过程中叙事性的空间场景的转移。以昆曲《牡丹亭》中第一出《训女》与第二出《闺塾》为例。
根据传统戏曲艺术中场景均由程式化的表演——唱、念、做、打来建构,昆曲《牡丹亭》的第一出《训女》与第二出《闺塾》中“训女”场景和“闺塾”场景也主要由舞台上的人物的“唱”“念”及相应的“做”建构而成。第一场“训女”场景中唱词与念白交叉进行,主要讲的是杜宝作为父亲关心女儿的教育,但得知每天的生活除刺绣之外就是“闲眠”,顿生怒气,决定为女儿请“黉门腐儒”专门教授知识。第一场景结束,幕间歇之后,第二出开始,舞台上场景由春香、杜丽娘以及先生陈最良之间的唱词与念白构建而成,主要讲述的是先生检查上次授课留下的作业,背诵“昨日”的《毛诗》,且有教授《诗经》的场景,表现出春香的活泼好动,先生的严谨认真,杜丽娘的贤良聪慧。这两个场景分开来看,均是具备独立且完整叙事信息的场景。但是在《牡丹亭》中,两出戏由幕间歇分节,将两个场景既隔开又连接。从两个场景所传递的叙事信息看,“训女”中父亲要为女儿请先生,“闺塾”中从“昨日”的作业中可获悉先生已经请来且教授过多日,两个场景之间显然省掉了请先生环节、先生与学生熟悉认识环节等等,无形地推进了剧情在时间上的演进,完成两出戏之间“幕间歇”的叙事功能,实现两个场景空间时间化的过程。
2.一出戏中小场景之间的分节点
与话剧艺术一样,传统戏曲艺术的一出戏中的小场景之间没有像幕与幕之间的幕间歇——分节点那么清晰的界限,其主要靠舞台上程式化的表演(唱、念、做、打)来完成场景的转换,构成所建构的空间场景在时间序列上的推进。此处不涉及舞台上同时进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场景叙事问题,只涉及上一个场景与下一个场景之间的连接与转换问题。这种情况的分节点往往通过人物的上下场与相对应的人物唱、念、做、打相配合而形成。
《牡丹亭》中第二出《闺塾》,春香出场,一段唱词之后走到舞台的一侧,念白道“有请小姐上学”,表明春香已在小姐闺房外等候,也即由唱、念、做建构的春香叫小姐上学的场景。而后,杜丽娘上场,唱道,“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边走,随即进入二人共同去学堂的场景。春香唤小姐上学在前,二人一同去学堂在后,既是有先后,那么情节的演进自然贴上了时间的标签。由此,这两个小场景之间转换过程构成一先一后的时间序列,完成空间时间化的过程。还有《游园》一出,春香一句“小姐,你身子乏了,我去看看老夫人再来!”春香下场,该场景结束,但同时意味着下一个场景即将开始。《惊梦》一出,春香上场后“小姐”一声,进入现实场景,而结束之前杜丽娘的梦幻场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舞台上人物的上下场及相配合的唱词或念白都是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分节点,且在戏曲艺术中普遍存在,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另,从道理上讲,在“打”戏中,应该也有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但由于笔者学识能力有限,该部分没有挖掘出来,待以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