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时间化的组织方式

二、空间时间化的组织方式

关于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分节点及其在叙事中的功能大致有如上情况。现据第三章对传统戏曲艺术中场景的叙事性的分析,仍以京剧《秦香莲》第二出《闯宫》和第三出《鸣冤》为例,对一出中场景与场景之间、出与出之间的时间化过程做简要分析,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传统戏曲艺术的空间叙事规律。

第二出《闯宫》主要由七个小场景组成,其情节信息主要是在张三阳的指引下,秦香莲找到丈夫陈世美的府门,欲要与其相认,得到门官的同情而“闯”入府内,但却遭到高升做驸马的陈世美的拒绝并予其纹银百两令其回乡,永不相见,秦香莲伤痛欲绝,以决定拦轿喊冤状告陈世美而结束。从叙事的角度看,七个小场景构建出一个具有完整信息的大场景——闯宫。这些场景均为按照剧情正常发展的现实场景,分别如下:

第一组场景:门官把守宫门的场景,仅靠门官出场程式化“亮相”后的一句念白构建而成。门官话音落下,张三阳、秦香莲、孩子们上场,张三阳一句“随我来”,将观众眼球带至第二组场景,时间向前推进,即张三阳将秦香莲带至府门外的场景,由念白与程式化的出场动作建构而成。此时的第一组场景仍在继续,并未转场,同时存在于舞台之上。张三阳将秦香莲带到府门外后下场,随之进入第三组场景:秦香莲与门官第一次交流想进入府中的场景。二人正常交流后门官一声“有请驸马”,陈世美上场,场景转换至第四组场景:门官向陈世美汇报宫外有人求见的场景。陈世美交代门官拒绝且用纹银打发“乡亲”后下场。随即进入第五组场景:秦香莲与门官第二次交流明确其当今驸马之糟糠之妻的身份并获得同情和帮助进入宫内的场景。而后陈世美上场,第五组闯宫门场景结束,同时意味着场景转换至陈世美身处的宫门内,即第六组场景:宫门之内、驸马府中,秦香莲欲与陈世美相认却遭到拒绝并被其轰出的场景。陈世美念白,“来人,快将她轰了出去。”之后,陈世美下场,该场景结束。张三阳再次上场,舞台上转入本出戏最后一个场景——府门外秦香莲与张三阳商量决定告状的场景。秦香莲决定告状后下场,张三阳和孩子们也随之下场,《闯宫》一出戏以秦香莲决定告状而结束。

出与出之间的幕间歇之后,第三出戏《鸣冤》拉开帷幕,王丞相上场,一段唱词说明其刚刚下朝,偶然遇到民妇喊冤,决定让其上堂听听何事。秦香莲上场,开始与王丞相交谈喊冤之事,以及王丞相为其出谋划策决定助其一臂之力。

由此可见,第二出戏中分别通过舞台上的不同人物的上下场以及一些念白将七个小场景间隔开,且分节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该出戏中,不同人物的上下场及一些念白不仅对各个场景之间起到分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场景自然有序地连接起来,引领观众从上一个场景进入下一个场景,构成此时此刻的情节在整个剧情发展时间序列上的推进。而第二出戏与第三出戏之间的幕间歇——分节点,幕布拉上后,据第二出结束时秦香莲要拦截王丞相告状的决定,而幕布拉开后,第三出戏中王丞相的出场,直接将拦轿喊冤的过程省略,不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更不会因为王丞相的出场而感到突兀,使两出戏之间完成场景空间在时间上的过渡,完成空间时间化的过程,推动戏曲作品中的叙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