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作品中的场景表现
上面分别从数量与表现形态角度对话剧艺术的场景大致归类并说明。但是,在话剧中,并非每部作品都必须将上述的所有类型囊括进去。话剧演出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幕”为单位,一种是以“场”为单位。本部分谈话剧作品中的场景表现,主要是具体到作品中,一幕就是一个场景,而这个场景中或只代表具有完整信息的单个场景,或是由若干个小场景构成,而若干个小场景中,可能是单个场景按序进行叙事,也有可能是单个场景与多个场景交叉共同完成情节的讲述。以“场”为单位演出的话剧也一样,一场有时代表一个场景,有时一场中包含几个小场景。其中无论是单个场景还是多个场景,均是根据剧情的发展以及其所表现的虚实、时态而呈现在舞台上或真实或虚幻或追忆的场景,这三种形态的场景大部分以一种呈现,有时可能会在多个场景中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因此,对于话剧作品中场景的判断与分析至少是兼具数量与表现形态两个标准。如《雷雨》中,只有单个场景与现实场景均是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将故事的原委呈现在舞台上,尽管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之后,提起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舞台上并未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再现,只是通过二人的对话将过去彼此的遭遇告诉观众。而《狗儿爷涅槃》中,既有单个场景和多个场景,又有现实场景、虚幻场景、追忆场景,是典型的融合不同场景数量、不同场景表现类型于一体的话剧范例。
如下以《茶馆》为例,进一步解读作品中场景表现及其叙事功能。《茶馆》中第一幕数来宝下场后,大幕拉开,展现的是清末的裕泰茶馆中客流攒动、人来人往的生意兴隆的场景。而在这个大的场景中又包含若干个小场景,通过这些个小场景分别将三教九流、社会各阶层的人汇聚于此,再现晚清末年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这些小场景之间衔接非常紧密,主要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白与交流及其相应的肢体动作构建而成,不仅精准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更主要的是将人物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暴露得一览无余,分别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各色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幕共有七组场景,嘈杂热闹的场面过后,先是两位茶客的聊天把观众的思绪带回戊戌变法的年代;紧接着是唐铁嘴上场,向茶馆掌柜王利发讨茶喝,被王掌柜毫不客气地轰走;常四爷、松二爷拎着鸟笼出场,之后舞台上突显两位爷与二德子起冲突的场景;激烈冲突过后,刘麻子与康六一前一后上场,对话中获悉商量卖女的事情,康六下场,之后转场与常四爷、松二爷研究“洋货”,刘麻子下场;秦仲义上场,王利发客气相迎,二人商量房租的时期;太监总管庞二爷上场,与秦仲义碰面,由于二人的立场不同,“对立”是必然的,一番唇枪舌炮之后,秦仲义下场;在其他茶客陆续上、下场之后,舞台上呈现的是刘麻子、庞太监、康六、顺子商量“交易”的场景。本文中将刘麻子、常四爷、松二爷三人讨论“洋玩意儿”的场景作为过渡性场景,其叙事功能主要是反映当时老北京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下面的讨论中不再详述。在由若干个小场景构成的一幕话剧中,诸如此类的过渡性的场景有很多,大部分主要是为了反映时代面貌,使作品更接近生活。
第一组,两位茶客闲聊国事的场景:
[一位宣传洋教的教徒进入茶馆,拿着若干本小册子分别向每位桌的茶客展示其,欲宣传教义。]
茶客甲:二爷,您那可别瞧不起那位!这年头,那吃洋教的吃香啊!前些日子,江西那边出了这么档子事,您知道吗?
茶客乙:什么事?
茶客甲:老百姓把教堂给砸了。
茶客乙:哎哟,砸教堂?
茶客甲:洋人不答应啊,非把这砸教堂的都逮起来不可。
茶客乙:我说,逮着了吗?
茶客甲:一个没逮着,洋人火了,把县太爷弄到教堂,吊在树上就给活活抽死了。
该场景舞台上多个场景中的一个小场景,是按照话剧表演的正常时序呈现出的现实场景。当这一场景中的对白明显地在舞台上呈现时,其他的场景均为哑场,目的是为了完成它自身的叙述功能。其向观众交代作品讲述的时代背景,洋人横行霸道时期,也即清朝末年。以茶馆掌柜王利发在桌前低声一句“莫谈国事”结束。在一番嘈杂之后,唐铁嘴上场,舞台上呈现出第二组,唐铁嘴向茶馆掌柜王利发讨茶喝的场景:
[唐铁嘴趿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入茶馆。]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蹓跶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这个场景与上一个场景一样,同样也是按照时序将那时那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是现实场景且是舞台上多个场景中的一个小场景,为了突出对白的叙事功能,此时此刻其他的场景均表现为哑场。除了一开场数来宝对第一幕的内容简单介绍外,又借唐铁嘴给王掌柜看手相说“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再次交代故事正在进行的大致时间。此外,让观众分别了解到王利发——茶馆掌柜的身份与唐铁嘴——游手好闲、专职看相蒙人的职业。之后二人分别进入下一个各自的场景且作为哑场仍然还停留在舞台上。接着是第三组,常四爷、松二爷与二德子起冲突的场景,此时该场景在众场景中凸显出来,在舞台上重点进行:
松二爷: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欲要动手)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
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略,详见第二章)
常四爷: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低声道)说话请留神!(大声)李三,再给这砌一碗来!
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
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
与上一个场景一样,同样是现实场景,舞台上着重突出该场景时,“复杂场面”中的其他场景均变为哑场。该场景中,首先从二德子对常四爷关于国事议论的不满以及常四爷对二德子挑刺的不满,话里“洋人”“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字眼交代了晚清末年的时代背景,用主观的言语并客观地反映社会现状,再次提醒观众舞台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其社会背景。其次,从常四爷与松二爷歇脚喝茶,聊天遛鸟,看出封建贵族旗人的生活状态。常四爷虽身为旗人,却一身正气,相较之下,松二爷却是身无所长的社会的寄生虫。最后,鲜明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常四爷面对流氓打手二德子的无理挑衅,用地道的京腔儿随即甩出的一句话,话里带刺,锋利无比,无形之中嘲讽了二德子,同时表现出常四爷豪气、忠肝义胆,是积极的正面的人物形象。相对常四爷的豪气情怀,松二爷仅有的几句话中就两次提到“外场人”(指的是在外面做事且经见过世面的人),可其话里话外并没有“外场人”的大气,反而给自己贴上了“软弱”“胆小”的标签。王利发则本着和气生财的理念为缓和气氛而打圆场,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在马五爷轻松制止一场闹剧后离去,另从王掌柜口中的描述,可见其有通天之本领,人面广,权力大,与他想争高下没有好处。总之,这一场景给观众展现了常四爷之英雄气概、松二爷之软弱无能,王掌柜之办事圆滑,二德子之蛮横匪气。马五爷平息冲突之后离去,场景再一次转换,该场景中的每个人物分别进入各自的下一个场景。此时在舞台上重点突显的是第四组,刘麻子与康六商量卖女的场景:
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
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跑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谁呢?
刘麻子: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做的!
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刘麻子: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你糊涂!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康六:自古以来,哪有……他就给十两银子?
刘麻子:找遍了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找不出?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你不是不知道!
康六: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康六:唉!我一会儿就回来!
刘麻子:我在这儿等着你!
此时,该场景是“复杂场面”中的“主要场面”。所谓“主要场面”,用狄德罗从剧作家创作的角度指出,“把同时进行的几个场面同时写出来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既然这些场面有不同的目标,他就应该先写主要的场面。我所谓的主要场面,就是特别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场面,不管是有对白的场面也好,没有对白的哑场也好”[19]。同理,此处的场景也因为在舞台上刻意提高音量突出对白,同时降低其余场景的对话声音,而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故事时间段的“主要场面”。该场景揭露了晚清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劳苦大众朝不保夕,被逼无奈“卖女”养家。从这场“交易”中看出刘麻子残忍刻薄、心狠手辣,对待康六及其女儿毫无同情心,明目张胆贩卖人口,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理所应当,并认为是“帮大忙”的事情,用“没工夫伺候你”表现出对破产农民康六轻蔑的态度;康六则因家庭所迫无奈而卖女求活,身份地位的弱势导致其软弱的性格,甚至在“讨价还价”环节未取得成功,愁苦内心的挣扎及对生活状况的万般无奈,只好接受这桩不平等的“交易”。再看主张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出场后的第五组场景,秦仲义与王利发商量房租的场景:
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此时唐铁嘴插嘴想给秦仲义看相,被王掌柜支开)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你等着瞧吧!
这段秦仲义与王利发商量涨房租的场景,依然是现实场景,是多个场景中的其中一个场景。这段对白通过二人商量房租的事情告诉观众:其一,王掌柜父亲与其已经两代经营茶馆,且学会了一套诸如“多说好话,多请安”经营之道,谨遵父亲的教诲,为人处世须态度恭敬,再一次强调了其办事圆滑的典型封建社会小商人的形象。其二,秦仲义不屑于王利发对其的奉承,见茶馆生意如火如荼,提出房租该“往上提那么一提”的要求,也符合其资本家身份该有的心态。该场景在叙事的同时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是对茶馆掌柜王利发形象的深化。然后庞太监与刘麻子商量完“喝喜酒”的事后再次回到舞台上,随即进入第六组场景,秦仲义与太监总管庞二爷的“对立”场景: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该场景在故事讲述的那个时间成了“主要场面”,甚至在庞太监说完“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一句话时,舞台上本来还带有嘈杂的声音全部都回归寂静,场景气氛变得富有凝重感。从对白以及上下文中知晓,秦仲义与庞太监的身份处于对立状态,秦仲义崇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提倡的是实业救国,却遭到庞太监诟病;而庞太监是处在晚清末年且仍然“热爱”封建传统制度的腐朽之人。为突出二者的对立面,舞台上的其他场面均“主动”成为哑场。秦仲义下场,结束该场景,转入第七组,此时舞台上只剩下刘麻子、庞太监、康六、顺子关于“交易”顺子的场景,成为单一的现实场景。如下:
[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
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我,我……(说不出话来)
刘麻子:(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见庞总管!文房四宝!(拉着康六去按手印。)
康六:我不是人!
刘麻子:过来给总管磕个头!往后好好和总管过日子。
康顺子:我……(抬头,吓晕。)
康六:(扶住女儿)顺子!顺子!
庞太监:就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刘麻子:怎么啦?(刘麻子转过身去用茶水喷了一口,顺子才又缓过神来)
庞太监:哟!她又活了!
此场景目的在于对第四组场景所述之事的补充,顺子痛苦接受,康六无奈弃女,刘麻子阴险获利,庞太监迂腐至极;同时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状的一个强有力的讽刺。再次深化了这些人物的形象性格。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人物间的对白以及独白在话剧场景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些场景尽管被视作是“复杂场面”或多个场景,但这些个小场景所发生的事情并非同时发生。如上的六组场景分别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的,舞台演出时间与故事讲述时间同步。本文中所得出的结论也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概括,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某部作品的场景叙事的解读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直接套用已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