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的人物

第一节 话剧中的人物

话剧,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为主,在舞台上表演并完成故事讲述目的的一种视听艺术。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讲,话剧即模仿,是对行动的模仿。而行动则是由话剧中的人物作为施动者发出的。黑格尔认为“戏剧既不是叙述过去的事迹供人心领神会,又不是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中的思想和情感,而是要把摆在眼前的动作情节按照它们现实情况描述出来,……眼前的动作情节当然完全出于内心世界,就这一点说,它也就可以完全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动作情节也要在外在的现实世界里进行,它就要求用整个人,他的肉体存在及其举止动静,肢体的运动以思想情感现在体肤方面的表现作为表达的手段——来表达人对人的影响以及可能引起的反响”[11]。从中可以看出,黑格尔不仅承继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出所模仿的动作情节需要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强调演员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而动作,由于起源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性的表现即语言中才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12]也就是说,“在戏剧演出中,演员通过动作(形体动作、台词等)把角色化为正在观众面前活动着的活生生的人,并通过动作直接展现其内心世界;在舞台上,人物之间相互交往,通过各自的动作把相互关系的隐秘及发展变化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行动、事件及其过程,也依靠动作得到直观的呈现”[13]。所以,在话剧艺术中,人物主要通过言语和行为动作来完成其在“点”层面的空间叙事。

言语和动作是人物“叙事性”呈现的两种主要形式。言语有时表露出人物的性格(主观意志),有时人物间的言语交流客观地向观众传达出非人物主观意志而与情节发展有关的信息;而行为动作同样具备与言语一样的叙事功能,有时则表达与人物台词同步正在做的事情,是对言语所传递信息的补充,有时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甚至有时“沉默”也是一种行为动作,因为在话剧剧本中,对于“沉默”是用文字加括号表现出来,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表演时就需要真正的站在那里保持沉默。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提到的,“有时候形体之所以不动是由于强烈的内部动作所造成的,这种强烈的内部动作在创作中特别重要而有趣。艺术的价值就决定于这种动作的心理内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