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作

二、动作

关于话剧中人物动作的重要性,正如“表现派”演剧体系的代表人物梅耶荷德——所说,“动作在戏剧表演创作中,是一种最有力的表现手段。舞台的作用,比其他戏剧成分的作用更重要”[26],甚至认为,可以没有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只要有演员的动作,依然是戏剧。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中,他同样强调对于戏剧构成的重要性。话剧中人物的动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配合人物对白在舞台上同时进行的包括头部、上肢、下肢、脚等部位在内的情节要求相应的动作。的确,台词赋予话剧一定的情节性的讲述,但是人物在舞台上不可能静止不动地机械地把台词朗读出来。而“观众来到剧场,不是为在两个小时里去听上万字的台词,而是去看行动的”[27]。只有台词与相应的动作相配合,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味道。此类动作比较生活化,从观者的角度看,一目了然。如《雷雨》中第一幕繁漪出场,下楼之后,边走边停边环顾四周说:“两礼拜没下来,这屋子改了样子了。”此类情况可以说每部话剧中都存在,有台词必然有人物相应的如行走、取拿东西等肢体动作。

另一种是没有台词的动作。这类动作就像安托南·阿尔托在谈及戏剧中的动作时所说,“戏剧这个领域并不属于心理的,而是属于造型与形体的。问题并不在于:戏剧的形体语言是否具有能力完成和台词语言一样表达感情和情欲;问题倒是在于:在思想和智力的领域里,未必就没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台词实际上无能为力,而姿势动作和其他一切担负空间语言的东西反比台词的表达更精确……一切真正的感觉实际上都是不能解释的,表达它就是背叛它,而解释它就是掩饰它”[28]。也就是说,这类动作强调的是无声的表达。在没有台词相伴的情况下,舞台之上的某一情节部分需要此类动作进行讲述,给台下观众呈现其应有的叙事效果。这类动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的情绪以及对待某事物的态度,是对言语所传递信息的补充。“所谓‘情动于内,而形于外’,也正说明人的形体动作乃是特定心理内容的外现方式’,观众在欣赏戏剧演出时,对人物形体动作的兴趣并不限于其本身的强度,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所蕴涵的心理内容,能够通过一个个形体动作深入主体的内心世界,洞察其心灵的隐秘’。”[29]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类动作行为的叙事性。

《雷雨》中第四幕接近尾声,也是全剧最高潮部分。当真相[30]逐渐浮出水面时,周朴园带着有点厌烦的口气说道:“繁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此时最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就是与周萍已经有三个月身孕的四凤。她双手抱头,连连摇头,踉踉跄跄地腰压得越来越低直到后退出大厅外。身为台下的观众,能真切感受四凤这番动作所传递的丰富信息。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言语表达,却反胜歇斯底里。四凤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情绪上激起巨大波动,懊恼、痛苦伴随其身,终因道德人伦的底线而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选择了结束年轻的生命。还有《茶馆》第一幕中康六与刘麻子在卖女谈判时提及“成交金额”中“欲言又止”,连连摇头,没有台词,以沉默突显其内心被撕裂的剧痛与无奈。对于“无声的表达”,由于舞台受限,这类“沉默”性质动作的持续性不会太久。

此外,话剧中的人物着装也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根据角色需要着装不同,相应传递其身份、地位等的差异性的信息,也会因季节的变化而不时更换着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