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作
影视艺术中人物的动作,与话剧艺术大体相同,没有传统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的表演动作,而是如日常生活一般,动作行为表现自然。正因为在影视艺术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如现实生活中一样,对于其理论方面的探索似乎不太多。在《电影艺术词典》里是这么给“动作”定义的。“动作,亦称‘行动’。表演艺术把人们在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理想、愿望、要求的感官、思维和肌体活动统称为动作。因为演员是运用自己的肌体和情感再现生活中人的行动来创造角色的,所以常称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实质和基础。”[64]由于电影与戏剧的“血缘关系”。目前在影视艺术中有关人物动作的要求大都沿用戏剧艺术中的表演理论,如当前在一些影视艺术类的高等学府中,对一个演员的训练仍然崇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表演理论。相较之下,影视艺术中的演员表演并不像在话剧艺术中那么重要,但在影视艺术的构成上,人物的动作仍然与台词一样重要。
第一,影视艺术中的动作是对白、独白等言语叙事信息的延续或补充。与话剧艺术不同的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镜头可以只对动作进行展现,反映人物对话或独白之后的心理活动。在影片《霸王别姬》中,青少年时期的癞子与小豆子(程蝶衣)实在无法忍受“台下十年功”的苦练,逃跑后因看戏园子里的表演深有感触,决心重回戏班学戏,正巧遇上师傅责打没有管理好他们二人的大师哥小石头(段小楼),此时师傅的台词是“反了你们,竟敢开门放人!我打死你”,配合台词的动作是用鞭子不停地抽打小石头的屁股。之后没有台词,只有抽打动作,这种人物的动作正是对其台词叙事的延续。
第二,对人物内心活动及喜怒哀乐情绪的传递。仍然以《霸王别姬》为例说明。小豆子不忍心因为自己逃跑而使师哥(小石头)遭受师傅的鞭打,找正在追赶鞭打师哥的师傅说,“师傅,是我自个儿跑的,不关师哥的事!您打我”,语毕,其径直走向长凳并趴下,做好准备挨打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看得出小豆子不愿让师哥为其承受师傅的痛打,决定自己受罚。而师傅无言的鞭打动作表现出对小豆子怒其不争的情绪。这些动作都能通过镜头推进而或拉近或放大,使欣赏者对画面中动作传递出的信息感到真实且逼真,甚至情绪受到感染。
第三,单独以动作进行叙事,这种情况以电影诞生之初的默片最为典型。默片,也就是“无声电影”,指的是影片没有声音,剧情主要通过角色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间幕”来完成,电影中发出的声音并非人物的台词。“间幕”指的是影片在播放过程当中,整个屏幕上不时地出现文字形式的字幕,主要配合影片中出现的场景画面,目的在于阐释或介绍刚刚画面中发生的事情或者即将要做的事情及其背景。
在没有台词的默片时代,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成为镜头空间中“点”层面的重要的叙事手段。就动作而言,除向观众传递人物正在做的事情外,还深层次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在生产线上机械地扭着六角螺帽,一只苍蝇导致其出现错误。由于他的失误造成下一位工人失误,二人发生冲突,且彼此很生气。这些信息都靠镜头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作传达出来。还有其换班之后胳膊仍然在不停地做着扭螺母的动作,可见他已经长时间重复这一工作并表现出麻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沉默”或“停顿”也是行为动作的一种。正如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种故意的、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且它经常代表某种十分明确的心理状态。”[65]同时,“沉默”又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反映,而内心活动必然离不开镜头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不说话并不表示无话可说。默不作声的人可能在内心里极不平静,只是这种情绪要用形式和画面、手势和表情才能表达罢了。……为了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绝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面部表情迅速地传达出内心的体验,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媒介。”[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