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作为城镇污染物重要汇集终点的污水处理厂,也像交通枢纽、供水厂等其他市政基础设施一样有着“鸟语花香”的环境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很多以往位于郊区作为环保治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逐渐“被中心化”,与居住区、医院和学校等敏感环境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只有一墙之隔。由于污水处理厂具有占地面积大、污染物浓度高、处理单元恶臭散发点多的特点,叠加臭气组成成分复杂、检测指标相互间的不匹配,以及臭气散逸易受污染物性质、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往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厂界二级标准控制和根据经验设置的臭气收集、处理装置无法达到高标准除臭的要求,经常出现厂界“达标不达效”,与周边居民和厂内人员实际嗅感产生较大差异,臭味扰民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无序散逸性、成分复杂性和难观测性,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治理比污水治理难度更大。需要从源头散逸机制、组分分析、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全过程着手,结合构筑物和设施结构特点,通过流态模拟采取有效的密闭收集技术,再根据不同恶臭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针对性高效去除,实现从传统以特征污染物达标为主的治理模式向以人的嗅觉感受为环境目标控制方式转变。

本书阐述了我国恶臭污染的现状和除臭技术的发展历程,辨析了污水处理厂不同区域产生的恶臭源强特征及散逸机理,对比了恶臭的国内外评价方法和治理标准,从工程角度论述了恶臭源头密闭收集、过程均匀输送、末端高效处理各环节的设计原则、控制要点和技术路线,详细分析了各种除臭工艺的技术特点、适用条件和主要参数,并以国内几个地处敏感区域的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除臭工程,可作为地处类似敏感环境设施的高标准除臭参考。

本书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西原环保(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由张欣、陈银广、董磊负责写作,第4章恶臭气体的散逸和收集部分得到了高乃平教授的指导,第6章案例编写人员包括杜炯、李庆桂、叶心彤、郑凯、蔡之初、鞠庆玲、刘启凯、杨国平等,资料和文献调研整理人员包括长英夫、马慧婕、袁泽安、刘雨新、杨一烽、王子祎等。本书出版得到了上海领军人才项目资助(编号2018088)、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QB1404800、21DZ1209800)和上海人才发展资金(2021046)技术成果及资金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囿于作者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donglei@smedi.com)。

作 者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