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 等离子除臭的基本原理
低温等离子体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的物质第四态,当外加电压达到气体的放电电压时,气体被击穿,产生包括电子、各种离子、原子和自由基在内的混合体。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高能电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对工业废气中的各组分进行活化、电离、裂解,使其发生氧化、分解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再经过多级净化,从而彻底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的异味、臭味等,使有毒有害气体低毒无毒,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离子裂解恶臭气体中细菌的分子键,破坏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再通过等离子进行分解,彻底达到脱臭及杀灭细菌的目的。由于污染物分子分解效率高、能耗低,为工业废气的处理开辟了新思路[95]。
有机废气放电反应器中的高电场为电击穿制造条件,在击穿中会产生许多电子—离子对。最初的电子被电场激发,并产生二次电离等,制造的激发粒子、原子、自由基、分子和离子、电子可以与挥发性有机物分子在一定程度下互相作用。通常,控制VOCs化学处理主要机制如下[96]。
1)自由基诱导的VOCs破坏
羟基和其他活性自由基通过一个高能电子激发的多级机制产生。事实上,应用能量越高的电子,可以获得越高的破坏效率。
一方面,由于自由基反应的反应性很高,所以化学反应涉及的自由基进程通常非常快;另一方面,选择率对于实现合理的能量系数和副产品的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图5-23展示了一些自由基的反应路径。最理想的自由基污染物反应路径是路径CH-1。然而,高反应性通常意味着低选择率。相同时间发生的还有竞争反应(路径CH-2)。竞争反应可能会引起自由基的选择率较低,尤其是当降解稀释后的污染物时[97]。
图5-23 自由基的反应路径
2)直接由电子诱导的VOCs破坏
这个机制通常只发生在强电负性气体中。
3)直接由离子诱导的VOCs破坏
直接由离子引导的VOCs分解与氢氧基形成机制类似。当VOCs粒子或它们的中间产物通过有低电离势能的其他破坏机制产生时,电交换过程会促进进一步的分解反应。
4)水滴与簇加强VOCs破坏
在大气压放电下产生的离子是天然的核,且可以激发水的浓缩或簇的形成。液相捕获阳离子和臭氧分子,捕获的粒子引导液滴中羟基自由基的形成。当自由基遇到液滴时可以有效地破坏VOCs分子。
5)紫外线对VOCs破坏
等离子体中的紫外线辐射可以有效地选择性分解VOCs。尽管在非热等离子体中它并不是分解VOCs的主要机制,但在辅助VOCs破坏过程中,紫外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常,等离子体放电释放的紫外线辐射可以破坏分子键。
5.6.1.1 含硫类恶臭除臭
1)硫化氢
H2S的去除可能取决于两种机制:①由电子碰撞引起的直接去除;②H2S分子与气相自由基之间的反应(间接气相自由基反应)。气相自由基可以由O·、·OH、HO2·和·O3组成。
实验证明,电晕放电能够完全分解H2S,通常认为氧原子O(3P)是通过空气放电产生的主要氧化剂。因此,首先通过氧原子使H2S分子脱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可以快速与H2S反应:
由前述反应产生的·SH与O·或O2发生以下不稳定反应:
根据动力学,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是SH·发生自反应,使得H2S发生再生并产生原子硫。该过程可形成固体硫颗粒
另外,SO2是由H2S分解产生的主要的最终稳定副产物。因此,导致SO·生成的反应应该在该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在实验室中通过干燥空气中电晕放电消除SO2的实验证实,SO2可以实现部分转化,且通过SO3的形成和SO2的再生达到硫平衡。
O·+SO2→SO3
O·+SO3→SO2+O2
在潮湿环境中,因为H2O分解成·OH,其比氧原子O(3P)反应性更强,可以促进SO2的反应。最终,由于硫酸(H2 SO4)的形成,SO2的量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如下所示:
2)硫醇类
对于甲硫醇(CH3 SH),研究发现CS、SH和S2的形成瞬态物质,最终产物是CS2、CH4、各种C2烃和一些可能的含硫烃。其中,在没有氧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产物包括CS2、H2S、(CH3)2S2、CH4、C2H4和C2 H2。图5-24显示了在大气压、非热等离子体中,甲硫醇在空气中被破坏的可能机制。通常在无氧环境中,几乎所有含硫片段都可以通过等离子体分解转化为CS2。CS2可以通过慢速反应CH2S+CH2S=CS2+CH4和CH2S+CHS=CS2+·CH3或快速反应CS+S+Ar=CS2+Ar而形成。
图5-24 甲硫醇在空气中被破坏的可能机制
经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反应器降解后的乙硫醇降解产物为CO、CO2和SO2。此外,发现经单独DBD除臭后,放电管上存在少量黄色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含有羟基、烷基和羰基等有机基团。而采用脉冲放电除臭乙硫醇时,还检测到了有机产物乙醛(CH3CHO)。
有研究利用DBD结合紫外线降解乙硫醇。乙硫醇中C—C、C—S、C—H和S—H的键能分别是3.47 eV、2.87 eV、4.78 eV和3.78 eV。由于C—S的键能是最弱的,所以很容易遭受在等离子体放电期间产生的高能电子、光子和活性粒子的破坏,转变为自由基碎片。例如·CH3CH2和·SH:
185 nm和154 nm光的键能分别是6.78 eV和5.0 eV。C—S的键能等价于433 nm紫外线的能量。因此,能够通过破坏乙硫醇的C—S键进行降解。乙硫醇通过上述方程式断开它最弱的C—S键,解离形成·CH3CH2和·SH。然后,一小部分的·CH3 CH2联合形成环状化合物,即放电管上形成的沉淀物。
当存在O2或H2O时,·CH3CH2能够氧化成一系列的中间产物,如同乙醛、乙醇和烃类化合物,然后氧化形成H2O、CO和CO2。
·SH能够与高能电子和活性粒子反应进一步产生S和SO2,
3)二硫化碳
利用等离子体光催化法除臭二硫化碳(CS2)时,发现CS2主要被氧化成S、SO2、SO3、CO和CO2,只有不到1%的CS2转化为COS。通过等离子体光催化法从气流中去除CS2是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高能电子在反应中激发O2和CS2,形成CS2*和·O。接着在O2存在下,CS、CS2和CS2*被氧化形成COS和SO2。
在H2O的存在性,产生·OH并有助于去除CS2,此外,COS还可以吸收207 nm的紫外光,同时产生CO和S。这说明紫外线在CS2去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CS2的去除率。
4)二甲基硫
从工业角度来看,二甲基硫(C2H6S)是主要受到关注的挥发性有机物。二甲基硫毒性高、易燃,并会发出恶臭,气味阈值在1×10-9的水平。在利用脉冲电晕反应器对二甲基硫进行除臭后,检测到的主要副产物为SO2、CO、CO2和有机化合物HCHO。此外,还检测到痕量的甲醇。有研究认为二甲基硫似乎被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优先氧化成甲醇。当除去所有二甲基硫时,甲醇仍然存在于出口气体中。随着功率的增加,甲醇也被氧化,其在排气流中的浓度降低。
二甲基硫氧化的机理是复杂的,并且涉及由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不同的活性物质。在水存在下的脉冲电晕放电引发复杂的化学反应序列。一般认为主要反应产生·OH和H2O2。其他活性物质(如原子氧、原子氮或臭氧)也主要通过能量电子与氧和氮分子的相互作用产生。在这些活性物质中,已知羟基自由基在引发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中起重要作用。·OH与二甲基硫的反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有研究认为CH3S是二甲基硫氧化中的重要的中间体。另外,除了与·OH反应进行去除外,在O2的存在下,它将主要通过以下反应之一与分子氧反应:
5.6.1.2 含氮类恶臭除臭
通过等离子反应器,自由电子对空气分子的碰撞使得氧和氮解离,形成O(3P)的三重态基态氧原子和单重态的能量更高的氧原子,称为O(1D)高能电子也与氨的电子碰撞解离和电离相关,反过来提高了化学反应。
氨经过等离子体除臭后的主要副产物为NO、NO2、N2O、N2O5、H2O、NH、NH2等。
电晕放电反应器除臭系统中,在去除NH3的情况下,去除的NH3将转化为针状亮晶体,其可以在反应器内部以及之后的气体管线观察到。同时进行以下连续反应,2NH3+4O3—NH4NO2+H2O2+4O2、NH4NO2+H2O2—NH4NO3+H2O生成产物NH4NO3,而不是与O3反应直接形成。据研究,NH4NO3固体是通过电晕除臭含有NH3的潮湿空气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