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物 化

第十章 物 化

物化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庄子哲学中,大道虚而无处不在,悟道之人在体悟中由自我丧失而浩然与天地同科,从而体验到道的境界。庄子还以“濠上观鱼”“栩然化蝶”等故事形象描绘了这种物化神合的心理特征。物化由庄子提出后,成为一个在中国哲学中广有影响的概念,后代儒、道、佛哲学从多种角度丰富了这个概念的内涵。魏晋玄学强调循顺自然、玄同物我,其所提倡的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乎自然的境界,就是物化之境。宋明理学也推重物化的境界,邵雍著名的“不我物,故能物物”的观点,显然是道家物化说在儒家哲学中的延伸。中国佛教哲学的妙悟之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物化境界,妙悟之心如智慧大海,超乎视听,抗乎思议,超然于感觉之外,从而体用无方,含弘一切,这“一”而不“二”的体验,其实就是物我冥合、无分彼此,也是臻于物化之境。

物化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体验境界,中国美学的审美体验理论强调在静默的观照中达到物我的彻底冥合,其身与物化,方能无穷出清新,物化意味着至高的体验境界,具有无穷创造力。由虚静的涤荡到共感的物我互荡的过程,到物化便达到了体验的高峰。物化作为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不仅意味着艺术体验活动的终极、艺术创造活力的迸现,更意味着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而达到无时无空、非生非死、物我两忘、妙合宇宙的生命畅达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