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游:在距离中观照生命
人受到身观限制,平素目所见、耳所闻,不过数里。而中国人认为,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天地无心,人代之立心。人之心虽局于脏腑,却可放旷莽远,流眄宇宙,作性灵之远游。远游是一种宇宙人生态度,又是一种实际的审美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可以称为“游观”。讨论中国人的审美认识方式,就不能不接触到远。
作为中国人审美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游观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神游远观式。主体脱略凡尘,在诗意的直觉中达到与宇宙的合一,从而通过贴近宇宙之心来反观生命。这种认识方式是“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背负青天朝下看,以心灵统观的眼,抚慰山河大地、草木虫鱼,在以大观小的过程中实现审美超越。一是视点游动式。这种方式不是在超越的境界中完成,而是通过视点的游动,使对象呈现出节奏化的生命运动。第一种方式是以心灵的眼去观照,而第二种方式却是用真实的眼观物,因此它更具体。神游远观式强调精神的超越,带有一种强烈的人生境界的意味;视点游动式强调具体的艺术观照方式,对于艺术形象创造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这两种方式都经过漫长的演化阶段,先秦时期强调神游远观的方式,以庄子、屈原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庄学中兴的情况下,带来了“俯仰”之说的产生,这种学说既具有神游远观的超越色彩,又开始具有视点游动的具体意味;经过此一转换,到了唐宋以后,庄、屈的神游远观方式化入流动的艺术观照之中,从而使视点游动的方式成为主要的艺术观照方式。“三远说”的出现就是典型表征。
第一,神游远观说的产生。《尸子》上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空间广大渺远,时间往来不绝,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心何以至之?必超越自身而与宇宙同游。中国人这种自觉的超越意识在远古的原始宗教时代就初露端倪,原始宗教活动中有一种恋天情结,在当时,超自然的神、帝(到殷周之际又叫作天)控制着人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追求神、帝、天和人在心灵中的统一,这就是一种神游。春秋战国时期,“大人游宇宙”的心灵观照方式颇为流行,尤其表现在南方文化中,庄子学说和楚文化即是其代表。
《庄子》一书,大谈远游式的观照方式: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山木》)
吾游心乎物之初。(《田子方》)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
故吾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宥》)
庄子提倡精神的逍遥游,所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背负青天朝下看”。以大观小,以近观远,既不能大,又不能远,终会滞于色相,惑于梗概,惶惶乎目迷,瞢瞢乎耳塞。庄子认为,人应该“徇耳目以内通”。通之者何?心也;心何所以通?即要闭塞视听,堕黜聪明,断欲念,去知识,在清心洁韵中自致远大,达于溟漠、无何有之乡,此所谓“游心万物”。“游心万物”就是对物的观照,正如方东美所说的“太空人”,心入太虚,俯瞰群生,以大观小,无所不至,无所隐形。
另一点, 庄子的远游,实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往来”是从我到物,又从物到我,交相往复,循环不已。既使心随物运,又使物运于心,即庄子所说的“绸缪”。同时,庄子形容的往来式的远游活动,若从审美观照角度言之,又可落实为“一上一下”的运动,灵眼飘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近忽远,俯仰自由,似云卷云舒。
南方的楚文化更充分地体现出这种游观意识。如1973年5月长沙东南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御龙人物》帛画,画面中央为一男子,着冠,有须,身穿袍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其脚下有一巨龙,正被缰绳牵引,巨龙呈飘飞状态,龙头高昂,龙身平伏,龙尾翘起,上方为一舆盖,人被置于“龙车”中,三条飘带迎风摆拂,和人物衣裙飘动方向一致,体现出龙车运动的特征。画面表现的是乘龙使灵魂升天的内容。此图与楚文化的游观精神颇相合。屈原所说的“驾八龙之婉婉兮,载运旗之委蛇”,我们通过这图获得了直观的印证。本图的龙游之状体现了“周流乎天”的独特精神,个中体现了楚人突破身观,向往苍穹无限的理想。
屈原以诗赋的形式表现了楚人的游观精神: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以上《离骚》)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湘夫人》)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哀郢》)
神游远观是屈赋的一大特点,屈原要摆脱“竞进贪婪”的浊世而“荒天求女”,不畏漫漫之长路,执着地作精神的远足,“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正如以上所引之“将往观乎四荒”“远逝以自疏”“荒忽兮远望”,给寂寞的心灵以从容舒展的空间,在纵肆烂漫中抚慰郁闷之心灵。同时也反映了屈原重远的精神气质。
屈赋更强调在远游中的观照,屈赋的观照是一种游目,流观,不滞一点,不着一相,目光如霞云流动,远览近收,此尽彼现。或者是身置想象中的大鸟、云车之上遨游太虚,从远处投视大千世界,从而形成流观宇宙的特色。屈赋所强调的游观又被称为“周流”,所谓“周流”,即心随万物之运演也。
第二,俯仰之说的重要转化作用。庄屈所倡导的在精神远足中达到游观的方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一种俯仰之说。先秦时期,庄子曾云:“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庄子·在宥》)《易传》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易》之八卦得以产生。《说文解字·序》又将其作为汉字的创造方法。实际上,上言俯仰都不是观上看下的简单观察方式,而是用自己心灵编织天地的网,反映的是一种远逝的精神气质。魏晋南北朝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宇宙人生态度和审美观照方式。
嵇康有诗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魏晋俯仰之说带来了重视性灵远游的美学风气,俯仰是人生超迈境界的显现,从容人生,逍遥周流。孙绰《游天台山赋》云:“系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世说新语·言语》刘注引邓粲《晋纪》云:“(周)伯仁仪容弘伟,善于俯仰应答,精神足以隐映数人。”均以俯仰为一种精神境界。
俯仰中含有一种“神游远观”的思想。俯仰是视点的无限扩大,它要求人们不要斤斤于物象和泥泥于个人身世之叹中,不要为自己所处的狭小空间所拘限,让精神腾挪开去,以达到“大人游宇宙”的境地。此时,天地再大,也不足供其一目,神游远观达到“以大观之”的境界,即庄子所说的“背负青天朝下看”和屈原的“览相观于四极”。请看当时的一些诗文中所涉之思想:
俯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阮籍《咏怀诗》)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孙绰《答许询诗》)
仰寥廓而无见,俯寂寞而无声。(陆机《大暮赋》)
仰凌眄于天庭,俯旁观乎万类,……于是忽焉俯仰,天地既,宇宙同区,万物为一,原千变之常钧兮,齐亿载于今日。(陆云《登台赋》)
峥嵘激清崖,蒙笼阴岩岫。咀嚼延六气,俯仰以九周。(庾阐《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忽焉俯仰之间,竟然能心通六气,智运九周,使宇宙同区,万物并一。远心之造,真可涵盖乾坤。由远达到的“观”乃如陆云所说的“旁观”,右军所谓“游目”,目旋而神游,神游而心通,远游中而远观,如同拥有一双巨手“运天地”“抚四海”。
当然,远观是志在渺远的超越,而魏晋南北朝时的大量诗文中还有一种在近中远观的思想,观照的发出者是真实的眼,而不是所谓“心灵的眼”,观照方式虽然仍是游动不已,但不是心灵的优游,而是视点的飘动。即当诗人面对活泼的感性对象时,也能俯仰以对,由近及远,由远返近,使视点不断变化,从而“优”入自然生命中。或纵眼一望,上天下地,成公绥《天地赋》:“仰观四极,俯察地理。”或目对自然,而徘徊上下,王羲之《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仰落惊鸿,俯瞰渊鱼。”《鸟群嬉诗》:“俯漱神泉,仰叩琼枝,栖心浩素,终始不系。”视点的不断飘动,以尽诗人对自然的爱戴之情。
第三,“三远说”在审美观照中的价值。唐宋时,随着各个艺术部类的繁盛、艺术理论的逐步细化,神游远观的宇宙人生态度和审美观照方式被渐渐地落实到艺术的形象组合中,并被作为观照的具体视角。这样,远被逐渐沉淀下来作为艺术创造的根本方式。郭熙“三远说”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理论的总结,它将魏晋南北朝时的俯仰之说中的视点移动内涵进一步深入具体化。郭熙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之远也。
“三远说”包括山水画构图法和三种不同的艺术境界的内涵,还含有独特的观照法的消息。这种观照方法是构图的基础,也是远之境界得以产生的阶梯,而这正突现了传统美学的游观精神。郭熙说:“山水之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远观被视为切近山川“形势气象”的重要途径。山川之形,近看只能得其“质”,了其形似,难关气势。“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随步移”。远的视点,克服了静止,使得自然流转变化,成为活泼泼的生命实体。“三远”是观照中的三种方式,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这三种方式又可会通之,窥一景而从不同角度远观之,形成一种流观、游目的态势,自然的空间于是就活了起来。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推向莽莽天际,如同晋人所说的“仰观大造”“凌眄天庭”,于是一山之景可汇入宇宙的生命洪流中去。深远之观可称为“悬视”,我们的目光自下而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万类,回到深深山谷、幽幽山林、莽莽原畴,山川在悬视中更见其深厚广大。平远之观是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可称为“平视”,郭熙说:“极人目之旷望也。”三者之会通,使目光优游盘旋,由仰视而悬视,再回到平视,视点不断变化,交相往复。“三远”均以远称,但又各有不同特点,仰而远者出高明,俯而悬视出广大,平而视之见空灵。山川草木在幻影游动中贴近了宇宙。